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偏鄉長者三餐難解!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老人食堂暖心開炊

民生電子報/ 2024.06.20 12:52
「今天午餐要吃什麼?」年輕人每天中午腦中浮現的問題,外送平台隨手一點,專人外送到府,吃飯這件事易如反掌,但對於嘉義老化、偏鄉的長者卻是「今天隨便吃一吃」,身體功能衰退、不便外出,一個罐頭可能就讓長輩連吃好幾天。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發現,服務的長輩75%常反覆加熱隔夜飯菜、31%廚房環境不佳,或保存不當,食材有腐壞現象;「吃飯」無形中對於高齡長者增加困難考驗,長時間累積,造成營養攝取失衡,引發一連串慢性病。基金會於全縣共五處老人食堂(鹿草、民雄、六腳、中埔、阿里山),每天服務近500位長者、弱勢家庭,四菜一飯一湯僅收35元,經濟弱勢者皆免費;健康現煮的飯菜,穩定長輩的慢性病,補足每日需要的營養。
沒有食堂的服務前,阿榮阿公都簡單的用電鍋煮一鍋青菜湯。
「長者的三餐更需要營養!」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表示,實際服務現場探訪長輩,常看到未妥善保存的食物,有蒼蠅和螞蟻等。基金會所服務近六成的長輩多為獨居、兩老相依,縱使與子女同住,但白天時,子女大多都需外出工作,長輩的白天的餐只能靠自己,這是真實偏鄉長者迫切、真實的樣貌。
廚師忙碌烹煮地方長輩們中午的飯菜。
基金會老人食堂的菜色依營養師建議的營養組合,規劃每日菜單,使用在地農會產品、小農及有機農場的無毒蔬果減少碳足跡,實現「從產地到餐桌」,讓在地長輩吃到最新鮮的土地滋味,比在家吃的更澎派、健康。 阿榮阿公不太識字,國小畢業後就到外地工作,一路待過工廠、綁鐵等粗工,曾一次工傷意外,一隻手指被截斷,身體無法再繼續做粗工,尋覓工作不順。輾轉從外地到回到嘉義市區,當街友三年多,以公園、車站、路邊屋簷下為家,三餐不繼,曾長達一個禮拜都沒有吃東西,喝水龍頭的水止餓,「那時真的肚子很餓,都沒力氣,好險有個善良人給我便當,肚子餓的日子真的苦……」阿公回憶過往歷歷在目。
每日中午阿榮阿公會騎著鐵馬從村的另一頭騎到食堂用餐。
阿公回到鹿草老古厝住,常煮一鍋湯連吃兩餐,鄰近的親戚幫忙阿公申請食堂服務,社工也常準備生活物資,讓阿公能節省開支,穩定生活品質。阿公每天最常待在食堂旁的涼亭,等著中午食堂開飯,好好吃一餐,「今仔的日子,我很滿足了,這樣就最好!」對阿榮阿公來說珍貴且恬淡,「食堂」也成為長輩一天當最重要的所在。
阿公對食堂的菜色非常喜歡。
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表示,「我們用一個食堂,照顧一個部落、村莊,一頓餐食,串起長輩需要的服務」透過「吃飯」這件事讓長輩能走出家門、走進社區,提升人際互動機會,讓身體不便、經濟辛苦的長輩、弱勢的家庭能吃飽,在高齡營養新食代,更能「吃的下、吃的好、吃的對、吃的營養」。整年近1200萬的服務經費全依賴大眾的愛心捐款,無任何政府補助,籲大眾一起支持!讓長輩充滿「希望」與「幸福感」的一餐不斷炊,郵政劃撥:31561904,戶名:天主教中華聖母社基金會,捐款專線:(05)277-8388分機3301。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