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病床吃緊醫護人力荒!奇美醫院舉辦「2024年在宅急症照護國際研討會」

民生電子報/ 2024.06.19 21:34
奇美醫院於今日(6/19)在臺南盛大舉辦「2024年在宅急症照護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美國、新加坡、日本三國和臺灣的專家與來自全臺的醫療團隊分享各國在推動「在宅急症照護(Hospital at Home)」的寶貴經驗和前瞻性見解,吸引近三百位國內醫療、護理、長照及有興趣之專業人士參與。與會專家們集思廣益,針對在宅急症照護的推動策略、照護模式、品質監測、支付機制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致詞。(蔡清欽攝) 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說明,「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將於下月(七月)開始實施,由醫療照護團隊到家裡或機構提供醫療服務,讓因為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而需要抗生素治療的長輩可以留在自家或機構裡接受治療,將可減少就醫社會成本、避免個案生活照顧中斷。 林宏榮指出,隨著人口高齡化,居家醫療需求與日俱增,加上新冠疫情改變民眾就醫習慣,不一定要來醫院住院,在家裡也可以接受如同醫院的治療,「在宅急症照護」儼然成為未來醫療的關鍵趨勢。期盼透過此次研討會的交流,汲取國際經驗,為臺灣在宅急症照護的發展注入新動能,讓更多民眾受惠。 美國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亦是麻省總醫院急診醫師Jared Conley提到,醫療人員應適當利用數位科技,如遠端病人監測系統和無線行動應用裝置,為確保在宅急症照護模式成功的關鍵,這些技術使得醫療團隊能夠追踪病人的健康狀態,即時提供醫療照護措施。 國際視野與在地經驗-新加坡、日本及臺灣的在宅急症照護策略。新加坡盛港綜合醫院資深急診顧問Jean Lee醫師則分享,該院自2022年4月起試辦在宅急症照護,透過醫師和護理師到宅提供醫院等級的服務。該模式目標在於減輕急性醫院負擔、實現永續的醫療服務,並於2024年4月起成為常規照護模式。 日本小豆畑醫院院長Takeo Azuhata的演講中提及,日本是目前全球高齡化最嚴重的國家,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28%。伴隨高齡化,日本每年高齡者急診就醫量大幅增加,從1995年到2022年成長4倍,佔整體急診量的62%。面對這樣的挑戰,日本政府在多年前就致力於發展在宅醫療,在宅醫療利用率在15年內成長5倍,在宅急症照護將是日本因應高齡化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 臺灣在宅醫療學會余尚儒理事長指出,健保署今年7月將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針對居家個案、機構住民及部分急診病人,提供肺炎、泌尿道感染及軟組織感染的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此一創新模式結合了醫師訪視、護理訪視、遠距診療及遠距監測等服務,可望有效降低不必要的急診就醫及住院,同時大幅節省病人自付費用,對弱勢族群助益更大。 臺灣也已有不少醫療院所進行相關的先導計畫,初步成果相當令人鼓舞。未來透過制度化的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有機會成為常規模式。余理事長提醒,推動過程仍有賴醫療、長照、資通訊產業的協力,打造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護。 ▲2024年在宅急症照護國際研討會現場。(圖/奇美醫院提供) 急診擁塞與高齡社會醫療新解方,優化在宅及急重症照護。奇美醫院整合醫療中心主任黃建程進一步說明,臺灣每年約有一百五十多萬的老年人口到急診就醫,其中需要安排住院的老年病人約有一百多萬人,而在各大醫學中心,大約有20%的病人會花超過兩天的時間在急診等待病床,然而,急診的環境不但擁擠和吵雜,也缺乏隱私,在身體、心靈還有經濟,都是很沉重的負擔,於是便有很多病人和家屬,希望可以返家治療,但是有很多的老人,一旦回家,因為行動不便,要再度就醫相當困難,病況也容易惡化,讓老人和家屬們相當掙扎,醫護人員也十分不安。 黃建程說,在宅急症照護是近年來全球醫療照護的重要趨勢之一,透過整合醫療資源、運用科技工具,讓病人在家中也能獲得及時、優質的醫療服務,不但能提升醫療品質,也能減輕醫院負擔,讓病人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康復。本研討會匯聚美、日、新三國同儕經驗,為臺灣發展在宅急症照護提供先驅指引。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