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薛子隨筆》黃埔的美麗與哀愁

優傳媒/ 2024.06.19 07:18

從北伐、抗戰、國共内戰一路走來,從黃埔名將的作爲看來,不論是犧牲的、成功的、失敗的還是走出海外、回歸故國的,很明顯,所有這些軍事菁英所堅定追求的,不論是在哪個陣營,都是共同的八個字:“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今年的6月16日,是黃埔軍校百年校慶。我想在此説説《黃埔的美麗與哀愁》。

 

黃埔軍校的創立,是中國近代史的一件大事。有關黃埔故事,枝繁葉茂,很難窺其全貌。各方政治團體,都是以其各自政治立場,來敘説黃埔故事。

 

我在此是以一個關心國事的知識分子的角度,來説我所認知的黃埔故事,及其歷史脈絡。我的《黃埔的美麗與哀愁》,當然不完整,也可能有偏失。

 

但是,我的認知,畢竟與“市面上”的流行説法,不盡相同。因此,我的認知,有其參考價值。

 

1.黃埔的成立與《孫越宣言》

清末民初的中國,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偉大時代。中國面臨了“二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導致中國的國家與社會,有了一波接一波的動盪、覺醒、探索、行動。

 

中國近代,一共經歷了三次巨大衝擊,導致三波社會劇變,終於造成了中國巨獅的覺醒,演化成今天的世界新格局,而變局仍在持續演化中。

 

第一次大衝擊,是“鴉片戰爭”的失敗,導致了菁英官僚群體的覺醒,如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等。他們的行動,是致力於“洋務運動”。

 

第二次大衝擊,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導致了社會知識菁英份子的覺醒,如康有爲、梁啓超、孫中山等,其行動是“國民革命”,導致了滿清政府的覆滅。

 

第三次大衝擊,是一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美國、英國與日本等,把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私相轉讓給了日本,形同對中國主權的極大羞辱,導致了“五四運動”與“全民覺醒”。全國的青年知識份子,都開始關心國家未來何去何從,並競相采取相應的行動。

 

在“巴黎和會”中,美英日對中國的羞辱,造成知識份子對美英日的反感。同時,俄國大革命的成功,提供了一個社會主義“美麗新世界”的憧景,很多中國理想青年,認爲蘇聯,才是中國革命的成功楷模。

 

1917年,蘇聯釋出善意,甚至聲稱,自願放棄在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事後發展,蘇聯並沒有這樣做,但是在當時,確實贏得了中國知識青年的好感。

 

蘇聯滿懷社會主義理想,在1919年3月,成立了“共產國際”,努力協助其他國家,推行馬克斯思想,一般稱之爲“革命輸出”。

 

北大教授李大釗、陳獨秀把馬克斯思想與共產主義,引進中國。1920年,兩人領導成立了“社會黨”。次年,1921年7月,在“共產國際”的輔導下,在上海召開第了一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在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是國際承認的“唯一合法政府”。孫中山的廣州政府是地方的“獨立勢力”,是不爲各國所承認的。

 

“共產國際”到中國尋求合作對象,北洋軍閥沒有理會。孫中山當時在廣州,勢孤力單,積極回應,並尋求蘇聯的合作與支持。

 

1923年初,孫中山與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越飛,在上海見面,發佈了《孫越宣言》。宣言中聲明,蘇聯將援助孫中山《民國統一之成功,國家獨立之獲得》。

 

孫中山與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越飛發佈《孫越宣言》。(圖/取自網路)

 

至此,孫中山決定采取“聯俄容共”的策略,共產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蘇聯並同意,協助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並指派鮑羅廷為“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以及蘇聯駐中國廣州政府代表,協助孫中山。

 

孫中山原來在廣州政府的合作對象,是陳炯明將軍。陳炯明主張效法美國,聯省自治。孫中山主張北伐,以軍事力量統一中國。兩人政見不合,孫中山要撤掉陳炯明的軍職,兩人反目。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炮轟孫中山總統府。

 

孫中山被陳炯明轟出總統府,落難永豐艦上,情況甚爲悲摧,可謂窮途末路。有“共產國際”前來相助,絕處逢生。孫中山積極配合,可以理解。

 

孫中山是革命家,辦事極有效率。兩年之後,在蘇聯鮑羅廷的大力協助下,成立了黃埔軍校。孫中山特別選定了6月16日,為黃埔的創校日,以紀念他被陳炯明轟出總統府的難忘日子。

 

2. 初期的黃埔

黃埔創校之初,在鮑羅廷的協助下,組織架構受到蘇聯軍校的影響。

 

黃埔成立時,孫中山的身份是“總理”,黨代表是國民黨左派大佬廖仲愷、校長蔣介石、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蔣緯國之父)。戴季陶時間很短,不辭而別。廖仲愷邀請當時人在法國的共產黨員周恩來,回國擔任黃埔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沒錢,廖仲愷幫周恩來付了旅費。

 

黃埔軍校 ,還有多位蘇聯顧問,政治顧問有鮑羅廷,軍事顧問有加侖將軍等。所以,初期的黃埔組織結構,是左右派並存,中蘇合作,有共產黨員,也有國民黨員。

 

蘇聯軍校教育,是軍事與政治並重。黃埔初期,也是如此。當時共產黨人比較强於政治工作,國民黨强於軍事。所以很多政治教官,都由共產黨人擔任。

 

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中,有兩位曾任黃埔教官。一位是廣東梅縣的葉劍英,另一位是留學法國的聶榮臻。葉劍英後來一舉粉碎“四人幫”,有大功於國家。聶榮臻後來負責國家的“兩彈一星”計劃,為中國軍工的前沿化,做出巨大貢獻。

 

葉劍英後來粉碎“四人幫”。(圖/取自網路)

聶榮臻後來負責 “兩彈一星”計劃。(圖/取自網路)

 

十大元帥中,還有兩位是黃埔畢業生。一位是一期的徐向前,另一位是四期的林彪。林彪在解放戰爭時期,從黑龍江打到了海南島,創造了中國戰爭史的一個神話。

 

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中,一共有四位,出身於黃埔;掌管中國國務院27年的國家總理周恩來,也出身於黃埔。可知黃埔軍校,與中共政權的關係密切。

 

3.黃埔招生

當時廣州,是地方“獨立勢力”。黃埔軍校招生,北洋政府不會支持,他省軍閥也不會支持。所以黃埔招生,不便公開。

 

共產黨善於組織運作,所以共產黨的各地支部,得以協助招生。譬如黃埔一期的蔣先雲,湖南人,原在湖南搞學生運動,經由毛澤東推薦,以第一名成績,考入黃埔。

 

又譬如國民黨同盟會大佬于右任,陝西人士,任上海大學校長。在他的介紹之下,有30餘名陝西籍青年,在黃埔軍校開學後,才抵達廣州,不經過考試,就直接編入黃埔一期的第四隊。

 

因爲于右任的關係,黃埔出了很多陝西名將。一期的關麟徵、杜聿明;四期的張靈甫、胡璉、劉玉章等都是。

 

當年黃埔招生,吸引了全國的菁英,有以下的原因。

 

1.當時有志青年普遍覺醒,有從軍救國之志;

2.孫中山與國民黨有全國性的威望,足以吸引優秀青年;

3.共產黨當時對於“思想先進”的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

4.出面介紹青年報考黃埔的,也都有名望。

 

在網上可以看到一個視頻《譚兵讀武》,近期出了一集有關黃埔的節目,標題是《校長之前還有校長》。故事内容是說,黃埔一期成立時,有些學生,是經由其他軍校轉過來的。

 

譬如黃埔一期的名將,陳明仁、李默庵,原來都就讀於湖南的《陸軍講武學校》,校長是程潛將軍。(如下圖/取自網路)

程潛是同盟會元老,與孫中山相熟。程潛支持孫中山辦黃埔軍校,他一些《陸軍講武學校》學生,就轉入了黃埔。

 

對於陳明仁、李默庵等人來説,《校長之前還有校長》。新校長是蔣介石,老校長是程潛。

 

陳明仁的故事,我在之前的關於四平戰役的文章有提到。陳明仁在四平苦戰,擊敗林彪,最後反而被奪了軍權,賞罰令人費解。

 

1949年,蔣介石要陳明仁任湖南省代理主席,負責抵禦解放軍南下。結果程潛贊同“湖南和平解放”, 陳明仁、李默庵等也就追隨程潛,決定“起義”。

 

很多人認爲陳明仁背叛了蔣校長。事實上,陳明仁是選擇追隨老校長程潛,而不是新校長蔣介石而已。

 

4.北伐硬戰

早年受國民黨教育,談到北伐,都刻意忽略共產黨的貢獻。年齡漸長,才逐漸知道真相。

 

北伐初期,分兵三路進行。真正的硬戰,發生在西路軍與吳佩孚的幾場惡戰。

 

主要的兩個戰場,在武昌附近,一是汀泗橋,一是賀勝橋。結果是北伐軍血拼獲勝。

 

吳佩孚事後感嘆説 “我的軍隊是不怕死,國民革命軍是不知死”。結果是“不知死”的國民革命軍,打敗了吳佩孚“不怕死”的部隊。

 

學校沒有說,這兩場戰役是由葉挺(如下圖/取自網路)指揮。葉挺是共產黨員,作戰團的幹部,也大都是共產黨員。

這個作戰團,後被稱爲“葉挺獨立團”,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威名赫赫的第四軍,後來被稱爲“鐵四軍”。

 

“鐵四軍”名聲響亮。抗戰時期,葉挺的部隊,就叫做“新四軍”。1941年,發生著名的《皖南事件》,國民黨軍隊在安徽茂林地區設下埋伏,全殲葉挺的“新四軍”,造成軒然大波。

 

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

 

總之,國共合作,畢竟是有“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的矛盾。1927年,矛盾表面化,發生了著名的《四一二清黨事件》,雙方決裂。

 

黃埔子弟,分道揚鑣,有的成爲國軍主將,有的共軍主將。

 

5.最出彩的前六期

黃埔師生,最出彩、最爲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前六期。原因如下:

 

前六期是蔣介石主政校務。北伐之後,蔣介石大權在握,事務繁忙,校長與學生的關係,就不像之前那麽緊密了。換句話説,最受蔣介石寵愛的,就是前六期的子弟兵。

 

前六期是國共合作的時期,同班同學成爲戰場上的對手,故事很多,非常出彩。六期之後,就不是了。

 

前幾期的時機好,需要大量的軍事將領。後期就沒有這樣的機遇。

 

前四期,都是在廣州黃埔入學,黃埔畢業。第五期黃埔入學,有的南京畢業,有的武漢畢業。第六期之後,連入學都不在廣州黃埔。所以黃埔軍校成了象徵性的符號,不再是具體生活的地理位置了。換句話說,前幾期,才是 “名符其實” 的位於黃埔的軍校。

 

黃埔前六期名將如雲, 無論是北伐、抗戰、國共内戰、只要是有戰爭,就有黃埔的身影。各期別的名將資料,網上很容易查到,在此不做贅述。

 

有很多故事,説明了黃埔軍人的無奈、心酸與理想的追逐,很感人。

 

我們可以舉幾個黃埔案例,説明人生無常。

 

黃埔一期的宋希濂與同期的陳賡,是至交好友。兩人都是湖南湘鄉鄉親,結伴跋涉千里,報考黃埔。在校期間,陳賡還介紹宋希濂加入了共產黨。畢業後,宋希濂退出共產黨,追隨蔣介石。

 

宋希濂、陳賡。(圖/取自網路)

 

宋希濂當時認爲,蔣介石更有條件,引領中國走向民族復興。

 

抗戰時期,宋希濂屢建功勛,成爲抗日名將。陳賡也在共產黨中效力。到了1949年國共内戰末期,宋希濂在四川,做最後的頑抗;陳賡自隴海、平漢、洛陽、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經江西、廣州、直插雷州半島,戰功卓著。

 

1949年底,蔣介石逃到台灣,宋希濂在四川大渡河畔,被解放軍包圍,成了俘虜。

 

之後,宋希濂被長期囚禁。1954年,送到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進行“思想改造”。同學老友陳賡於1955年,授勛成為開國大將。

 

兩位同窗命運發展至此,已有雲泥之別。一爲囚犯,一爲大將。宋希濂在囚期間,陳賡特地去探訪他。宋希濂握住陳賡的手,淚流滿面。

 

宋希濂於1959年獲釋,1980年到美國與子女團聚。宋希濂在美國,與其他將領成立了“黃埔同學及其家屬聯誼會”,發表宣言,呼籲《國家第一、民族第一、統一至上、建設至上》。

 

能文能武李默庵

黃埔一期,還有個所謂的“能文能武李默庵”,周恩來很賞識他。據説李默庵是一期生中,第一個加入共產黨的。後來,李默庵也退出了共產黨,一心一意跟隨蔣介石。

 

能文能武李默庵。(圖/取自網路)

 

李默庵“能文能武”,也是抗日名將。在内戰時期,與中共名將粟裕,在蘇中進行多次拉鋸戰。之後,1949年底,響應他的老校長程潛,在長沙起義。

 

大陸變色之後,李默庵到了香港。蔣介石要求他到台灣,被他拒絕。李默庵先移民到阿根廷,再移居到美國長住。

 

1979年,鄧小平上位,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美建交。1981年,李默庵以77嵗高齡,回北京定居,任全國政協委員,以及“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老驥不伏壢,仍致力於推動兩岸的統一。

 

6.結論

孫中山成立黃埔軍校,影響深遠 ,改變了歷史。

 

我們可以這樣説,黃埔軍校為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共產黨的軍事力量,奠定了基礎。

 

黃埔軍校,是國共聯手,打垮了北洋軍閥的軍事影響力。

 

那麽,黃埔軍校的精神到底是什麽?

 

從北伐、抗戰、國共内戰一路走來,從黃埔名將的作爲看來,不論是犧牲的、成功的、失敗的還是走出海外、回歸故國的,很明顯,所有這些軍事菁英所堅定追求的,不論是在哪個陣營,都是共同的八個字:

 

“國家統一,民族復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