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陳朝平》那些年吃水餃的記憶

聚傳媒/ 2024.06.17 14:00

陳朝平》那些年吃水餃的記憶

陳朝平》那些年吃水餃的記憶

照片為作者家庭照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接連追了好幾齣憶苦思甜的陸劇,劇中,每逢年節、家有喜事,有客來訪,都免不了有眾人圍桌包餃子、大啖餃子的鏡頭。想來,文革前,大陸艱苦歲月裡,吃餃子應該是一種美好的記憶。咱們家父母都是南方人,小時候,家裡餐桌上很少會出現餃子,我的水餃記憶,應該是從小學六年級才開始有的。

    民國 54年,我讀小學六年級,舉家搬到通化街,也就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包水餃。說是學會包水餃,其實是算是個半吊子,只因爸爸祖籍湖北,不會擀餃子皮,媽媽是板橋人,雖然學會了做包子饅頭,擀餃子皮不在行,左右鄰舍也沒有哪家嬸嬸阿姨會擀餃子皮的。那時,也沒冷凍水餃這玩意兒,想吃水餃,得自個包,幸好,傳統市場有賣現成的機器餃子皮,剩下的只需要學會攪拌餡兒,再把肉餡包進餃子皮裡就成了!

    這種半吊子功夫包出來的水餃,餃子皮沒啥嚼勁,包好的餃子擱在灑了麵粉的砧板上,也沒精神,勉強應個景,算是吃上餃子!那時,家庭經濟窘困,吃餃子配不上酸辣湯,爸爸教我們就著煮餃子的水,擱上一點麻油、醬油和蔥花,變成了一碗鮮美的神仙湯。多年後,我赴北京洽商,午餐時候,自個兒到餃子館覓食,跑堂送上餃子時順帶送上了一碗餃子湯,餃子湯入口,童年在家喝餃子湯的記憶,忽然變得那般鮮活!

    從小學六年級到大學畢業,家裡包餃子的機會不多。念初高中時,媽媽花空心思幫我們四個孩子準備的便當,基本上還是以飯菜為主,遇到家中經濟特別困難時,簡單的蔥花蛋炒飯便能受我們四個孩子的熱烈歡迎。直到現在,我還常將冰箱裡的隔夜冷飯做成蛋炒飯,奇怪的是,自個兒炒的蛋炒飯,吃來總覺沒有媽媽炒的蛋炒飯那麼香,不知是因為沒有豬油那一味,蔥花爆得不夠香?不沾鍋的鑊氣不如傳統生鐵鍋?還是男生天生少了媽媽的magic finger?

    念大學時,除了導生會可能吃到餃子外,午餐都在學校附近自助餐店,花個五塊錢、六塊錢打發了。印象中,政大附近好像也沒麼餃子館,再說,四五十年前,對正在成長的學生而言,吃餃子應該還是比較奢侈的吧!

    大學畢業,入伍當兵,從成功嶺、復興崗再到金門料羅灣兩棲偵察營,吃的都是部隊裡的大鍋飯,部隊伙食提供餃子,聞所未聞。下了部隊後,儘管兩棲營裡有些老士官是山東人,畢竟人少勢單,伙食這檔事兒贏不了以廣東、福建和浙江籍為大宗的士官長「集團」,窩居兩棲偵察營碉堡一年四個月,從未在營裡嘗過餃子。營裡山東籍的馮作戰官說起餃子,眉飛色舞,口水直流,也只能徒呼負負,營裡老廣伙伕不會包餃子,也堅決不包餃子,奈何!

    歷經了823砲戰20周年的虛驚後,退伍返回母校念研究所,不久,中美斷交(那時候我們自認是法統所在,中華民國即中國,且是自由中國,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漢賊不兩立」裏頭的賊,簡稱共匪、中共、老共,遇到老外,為表區分,不是稱其為共產中國(Communist China),就是紅色中國(Red China)。如今,在台灣自稱中國或中國人居然成了政治不正確,中美斷交也得改稱台美斷交,風水輪流轉,莫過於此。),我和研究所同學在校門口張寫大字報,引來不知何方領導的賞識,糊里糊塗地被推薦到幼獅月刊兼任編輯委員會委員一職。幼獅月刊辦公室在西門町,每月開完編輯會議後,領了稿費和車馬費,口袋麥克麥克,偶而會跑到「周胖子餃子館」點上一盤水餃和酸辣湯,打打牙祭,犒賞自個兒。

    那時的周胖子就在現今阿宗麵線的那條巷子,一旁好像還有「北平一條龍」和「都一處」,一家福州館子(好像叫「勝利餐廳」吧?),巷內美食薈萃,研究生勉強吃得起「周胖子」的水餃。很多年後,「周胖子」搬遷,「都一處」也搬到了仁愛路、國父紀念館斜前方和基隆路交界處。直到那時,我終於有能力嚐嚐「都一處」的蒸餃、牛肉餡餅和酸菜白肉鍋了。

    1982年我取得了碩士學位後,正式進入媒體行業。在聯合報和中時任職時,兩家報社都附有員工餐廳,晚餐若無應酬,開完編前會議,大夥兒都就近到報社頂樓的餐廳填飽五臟廟。印象裡,報社餐廳多供應自助餐式的套餐,沒聽說供應水餃的。我在兩大報系前後工作十多年,報社裡的工作餐還真沒嚐過水餃;偶而,沒趕上報社工作餐,自個兒到報社附近的小麵館,點上20粒餃子,囫圇吞了趕去發稿,倒也是常有的事兒。

    88年左右、任職聯合晚報時,經同事介紹,認識了一位爭議性頗高的的年輕企業家。源於他的高爭議性,剛開始,我對這位企業家總有些排斥,幾番接觸後,偶然得知,這位老哥儘管事業有成,在飲食方面卻很刻苦自制,每天中午的就是讓秘書去赴附近小店買10顆水餃和一碗酸辣湯,權充午餐,數年如一日。我想,家財萬貫,飲食卻能如此克制,這位老哥定有人所未見的過人之處。從那時起,我對外界對他的批評,也就不再放在心上了。多年不見,不知他老哥每日的午餐還是不是 10顆水餃、一碗酸辣湯?

    不知道從何時起,冷凍水餃開始大行其道,超級市場裡充斥著各種品牌的冷凍水餃。91年後,棄媒從商,好長一段時間,我忙於開拓公司業務,妻忙著籌備公共電視,下班接了孩子後,實在沒有精神和體力下廚烹調晚餐了,這時候,除了住家附近的「池上便當」和辦公室一旁的「赤崁樓」雞腿飯外,以及冷凍水餃變成了最佳備援晚餐了!只不過,那些機器製作的冷凍水餃,既沒嚼勁,個頭又小,吃起來一點都不香,純屬充飢之物,圖個方便罷了!

    92年,我開始奔走兩岸,試圖開拓大陸市場,才真正品嘗到手工擀製水餃的滋味。初履北京,改革開放還在摸著石頭過河,街邊的餐廳,國營飯館和個體戶經營的小飯館,比鄰競爭,多數餐館的水平不堪恭維,唯獨餃子館,水準齊一,國營民營,彼此較勁,日子久了,民進國退,餃子餡兒的花樣越見繁多,豬肉大蔥、豬肉茴香、豬肉韭菜、薺菜豬肉、牛肉大蔥、韭黃牛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吃不到的餡兒,自個兒一個人在北京吃上餃子,真正是市井小民一大享受。

    北京賣餃子的,都誇自個兒的餃子是「大餡餃子」。說來,大餡兩個字,倒也不誇張。我在北京吃過的水餃,無一不是飽滿虎實,不像台灣市面上和超市裡的冷凍水餃那般「秀氣」。北京人吃餃子,以兩計。我初次在北京自個兒吃餃子,跑堂的問我:您要幾兩?不明究裡的我,搞不清楚兩岸斤兩,隨口回答:來六兩吧!等到六兩水餃上桌,定睛一瞧,諾大的盤子疊得高高的水餃,少說也有30來個大餡餃子,再加上一大盤的拍黃瓜,我無論如何是吃不下的!眼瞅著餐廳外街邊衣衫襤褸的乞丐,心理忽然興起濃濃的罪惡感呢。

    北京人吃餃子,不!應該說大陸人吃餃子,不像我們在台灣吃餃子,多半要配酸辣湯。大陸人吃餃子多半配扎皮(生啤酒),要不,就是讓跑堂的送上一晚熱騰騰、下餃子的湯水。九幾年時,北京人最愛喝的啤酒,無論是燕京啤酒還是哈爾濱啤酒,喝在嘴裡都淡得出鳥,絲毫沒有德國啤酒的濃郁香醇和泡沫,非不得已,在北京吃水餃,我是寧喝餃子湯,堅決不點啤酒。有一回,在新東安市場附近小巷裡的餃子館,居然看見菜譜上有番茄蛋花湯,一時好奇,叫了一碗番茄蛋花湯,不料,那碗六塊人民幣的番茄蛋花湯是用一大砂鍋盛上來的,真正是超級價廉物美!從那時起,每回在北京吃水餃,只能乖乖地點上 2兩水餃,要一碗餃子湯,再也不敢「暴殄食物」了!

    大概是99年吧!我和太平洋銥電信公司的同仁,到北京出席摩托羅拉銥計劃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會議結束後,我們包車到承德避暑山莊遊覽,回到北京市區時已是華燈初上,眾人飢腸轆轆,便在東三環希爾頓飯店附近一溜大排檔覓食。徘徊許久,見一頗具規模的餃子館,摩肩擦踵,想來餃子好吃才能吸引這麼多的食客,眾人無異議地搶進餃子館,據桌點餐。點完各式餃子後,大夥兒喝著淡而無味的生啤酒,閒嗑著牙,忽見一碩大的老鼠從隔鄰桌下鑽過,正在驚訝,只聽得後廚傳來此起彼落、剁肉餡的聲音,不知誰落了一句:「也不知道剁的是甚麼肉餡?!」

    到北京,涮羊肉是必吃的美食,奇怪的是,北京吃得到涮羊肉、羊肉串、羊蠍子、羊雜湯、爆羊肚子,卻很少見到羊肉餃子。05年,我們一家四口和幾個好友家庭組織了一次頗為高檔的絲路之旅,第一站西安的餃子宴,讓我大快朵頤,大飽口福,席中,帶著一絲絲羊騷味的羊肉餃子,別有一番滋味。接下來,從西安到烏魯木齊、敦煌、酒泉、吐魯番,一路上大啖羊肉美食,羊肉餃子當然也是少不了的主食。絲路之旅後,到2018年,奔走北京不下四、五十回,每回就著涮羊肉大口喝酒,慷慨高歌,就格外地想念西北的羊肉餃子。

    95年到99年,台灣開放民營企業投資行動通訊業務(包括俗稱大哥大的行動電話、傳呼、行動數據和中繼式無線電),因緣際會,我代理了好些家外資行動通訊公司來台競標。為了招呼好這些外資客戶的腸胃,帶著各方老外,台北大大小小的南北美食餐廳,幾乎輪流跑了個遍。老外客戶裡,有一兩位知中派的,我會帶著他們到仁愛醫院對面巷子裡的「劉家小館」品嘗牛肉水餃和黃魚水餃,再點上一兩盤雞絲拉皮、涼拌菜心、一碗酸辣湯,再配上兩瓶台啤,也能吃得賓主盡歡。大概是2012年左右吧?「劉家小館」歇業了,好吃的牛肉水餃和黃魚水餃,從此在台北成為絕響。

    08年到10年,我出任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一職,辦公室位在仁愛路的芙蓉大廈,附近沒有甚麼像樣的自助餐廳,中午時分,我挺喜歡散步到仁愛路圓環附近的「山東水餃館」,仿效前面提及的那位企業家,點上10個水餃,再來一碗酸辣湯,5塊5毛錢一顆的水餃,圓圓飽飽,40元一碗的酸辣湯,現點現煮,用料實在,起鍋時,淋上麻油,撒上大把蔥花和香菜,是我在台北吃過最物超所值的水餃和酸辣湯。離開協會後,少有機會再去光顧那山東餃子館,幾年過後,途經該處,店招換了名字,探頭看去,胖嘟嘟的老闆娘也不見了。

    2017年搬遷到蛋殼區以外的基隆,偶而發現離家步行約10分鐘的巷內,有一外賣冷凍水餃的小店,喚作「空軍油庫」,水餃個頭挺飽滿的,每袋20顆, 要價90元,大喜之下,當場買回兩袋韭黃豬肉水餃。不料,這水餃,俗擱大碗,一試成主顧,三天兩頭得補充個幾袋水餃以備不時之需。不久,不知是不是生意太好了,「空軍油庫」搬到了市區的義四路一間頗為像樣的店面,繼續發財,我和妻繼續照顧他家生意,只要得空,一定會開車到他家拎個三兩袋水餃回家。新冠疫情過後,不知何故,「空軍油庫」無預警地收攤了,迄今為止,我還沒在基隆找到好吃的水餃。

     風雨交加的夜裡,我格外想念北京的餃子!想念那台北吃不到的大餡餃子,想念那茴香和大蔥的滋味,想念餃子出鍋時滿屋子熱騰騰的蒸氣,還有那跑堂吆喝的聲音!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家庭照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接連追了好幾齣憶苦思甜的陸劇,劇中,每逢年節、家有喜事,有客來訪,都免不了有眾人圍桌包餃子、大啖餃子的鏡頭。想來,文革前,大陸艱苦歲月裡,吃餃子應該是一種美好的記憶。咱們家父母都是南方人,小時候,家裡餐桌上很少會出現餃子,我的水餃記憶,應該是從小學六年級才開始有的。

    民國 54年,我讀小學六年級,舉家搬到通化街,也就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包水餃。說是學會包水餃,其實是算是個半吊子,只因爸爸祖籍湖北,不會擀餃子皮,媽媽是板橋人,雖然學會了做包子饅頭,擀餃子皮不在行,左右鄰舍也沒有哪家嬸嬸阿姨會擀餃子皮的。那時,也沒冷凍水餃這玩意兒,想吃水餃,得自個包,幸好,傳統市場有賣現成的機器餃子皮,剩下的只需要學會攪拌餡兒,再把肉餡包進餃子皮裡就成了!

    這種半吊子功夫包出來的水餃,餃子皮沒啥嚼勁,包好的餃子擱在灑了麵粉的砧板上,也沒精神,勉強應個景,算是吃上餃子!那時,家庭經濟窘困,吃餃子配不上酸辣湯,爸爸教我們就著煮餃子的水,擱上一點麻油、醬油和蔥花,變成了一碗鮮美的神仙湯。多年後,我赴北京洽商,午餐時候,自個兒到餃子館覓食,跑堂送上餃子時順帶送上了一碗餃子湯,餃子湯入口,童年在家喝餃子湯的記憶,忽然變得那般鮮活!

    從小學六年級到大學畢業,家裡包餃子的機會不多。念初高中時,媽媽花空心思幫我們四個孩子準備的便當,基本上還是以飯菜為主,遇到家中經濟特別困難時,簡單的蔥花蛋炒飯便能受我們四個孩子的熱烈歡迎。直到現在,我還常將冰箱裡的隔夜冷飯做成蛋炒飯,奇怪的是,自個兒炒的蛋炒飯,吃來總覺沒有媽媽炒的蛋炒飯那麼香,不知是因為沒有豬油那一味,蔥花爆得不夠香?不沾鍋的鑊氣不如傳統生鐵鍋?還是男生天生少了媽媽的magic finger?

    念大學時,除了導生會可能吃到餃子外,午餐都在學校附近自助餐店,花個五塊錢、六塊錢打發了。印象中,政大附近好像也沒麼餃子館,再說,四五十年前,對正在成長的學生而言,吃餃子應該還是比較奢侈的吧!

    大學畢業,入伍當兵,從成功嶺、復興崗再到金門料羅灣兩棲偵察營,吃的都是部隊裡的大鍋飯,部隊伙食提供餃子,聞所未聞。下了部隊後,儘管兩棲營裡有些老士官是山東人,畢竟人少勢單,伙食這檔事兒贏不了以廣東、福建和浙江籍為大宗的士官長「集團」,窩居兩棲偵察營碉堡一年四個月,從未在營裡嘗過餃子。營裡山東籍的馮作戰官說起餃子,眉飛色舞,口水直流,也只能徒呼負負,營裡老廣伙伕不會包餃子,也堅決不包餃子,奈何!

    歷經了823砲戰20周年的虛驚後,退伍返回母校念研究所,不久,中美斷交(那時候我們自認是法統所在,中華民國即中國,且是自由中國,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漢賊不兩立」裏頭的賊,簡稱共匪、中共、老共,遇到老外,為表區分,不是稱其為共產中國(Communist China),就是紅色中國(Red China)。如今,在台灣自稱中國或中國人居然成了政治不正確,中美斷交也得改稱台美斷交,風水輪流轉,莫過於此。),我和研究所同學在校門口張寫大字報,引來不知何方領導的賞識,糊里糊塗地被推薦到幼獅月刊兼任編輯委員會委員一職。幼獅月刊辦公室在西門町,每月開完編輯會議後,領了稿費和車馬費,口袋麥克麥克,偶而會跑到「周胖子餃子館」點上一盤水餃和酸辣湯,打打牙祭,犒賞自個兒。

    那時的周胖子就在現今阿宗麵線的那條巷子,一旁好像還有「北平一條龍」和「都一處」,一家福州館子(好像叫「勝利餐廳」吧?),巷內美食薈萃,研究生勉強吃得起「周胖子」的水餃。很多年後,「周胖子」搬遷,「都一處」也搬到了仁愛路、國父紀念館斜前方和基隆路交界處。直到那時,我終於有能力嚐嚐「都一處」的蒸餃、牛肉餡餅和酸菜白肉鍋了。

    1982年我取得了碩士學位後,正式進入媒體行業。在聯合報和中時任職時,兩家報社都附有員工餐廳,晚餐若無應酬,開完編前會議,大夥兒都就近到報社頂樓的餐廳填飽五臟廟。印象裡,報社餐廳多供應自助餐式的套餐,沒聽說供應水餃的。我在兩大報系前後工作十多年,報社裡的工作餐還真沒嚐過水餃;偶而,沒趕上報社工作餐,自個兒到報社附近的小麵館,點上20粒餃子,囫圇吞了趕去發稿,倒也是常有的事兒。

    88年左右、任職聯合晚報時,經同事介紹,認識了一位爭議性頗高的的年輕企業家。源於他的高爭議性,剛開始,我對這位企業家總有些排斥,幾番接觸後,偶然得知,這位老哥儘管事業有成,在飲食方面卻很刻苦自制,每天中午的就是讓秘書去赴附近小店買10顆水餃和一碗酸辣湯,權充午餐,數年如一日。我想,家財萬貫,飲食卻能如此克制,這位老哥定有人所未見的過人之處。從那時起,我對外界對他的批評,也就不再放在心上了。多年不見,不知他老哥每日的午餐還是不是 10顆水餃、一碗酸辣湯?

    不知道從何時起,冷凍水餃開始大行其道,超級市場裡充斥著各種品牌的冷凍水餃。91年後,棄媒從商,好長一段時間,我忙於開拓公司業務,妻忙著籌備公共電視,下班接了孩子後,實在沒有精神和體力下廚烹調晚餐了,這時候,除了住家附近的「池上便當」和辦公室一旁的「赤崁樓」雞腿飯外,以及冷凍水餃變成了最佳備援晚餐了!只不過,那些機器製作的冷凍水餃,既沒嚼勁,個頭又小,吃起來一點都不香,純屬充飢之物,圖個方便罷了!

    92年,我開始奔走兩岸,試圖開拓大陸市場,才真正品嘗到手工擀製水餃的滋味。初履北京,改革開放還在摸著石頭過河,街邊的餐廳,國營飯館和個體戶經營的小飯館,比鄰競爭,多數餐館的水平不堪恭維,唯獨餃子館,水準齊一,國營民營,彼此較勁,日子久了,民進國退,餃子餡兒的花樣越見繁多,豬肉大蔥、豬肉茴香、豬肉韭菜、薺菜豬肉、牛肉大蔥、韭黃牛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吃不到的餡兒,自個兒一個人在北京吃上餃子,真正是市井小民一大享受。

    北京賣餃子的,都誇自個兒的餃子是「大餡餃子」。說來,大餡兩個字,倒也不誇張。我在北京吃過的水餃,無一不是飽滿虎實,不像台灣市面上和超市裡的冷凍水餃那般「秀氣」。北京人吃餃子,以兩計。我初次在北京自個兒吃餃子,跑堂的問我:您要幾兩?不明究裡的我,搞不清楚兩岸斤兩,隨口回答:來六兩吧!等到六兩水餃上桌,定睛一瞧,諾大的盤子疊得高高的水餃,少說也有30來個大餡餃子,再加上一大盤的拍黃瓜,我無論如何是吃不下的!眼瞅著餐廳外街邊衣衫襤褸的乞丐,心理忽然興起濃濃的罪惡感呢。

    北京人吃餃子,不!應該說大陸人吃餃子,不像我們在台灣吃餃子,多半要配酸辣湯。大陸人吃餃子多半配扎皮(生啤酒),要不,就是讓跑堂的送上一晚熱騰騰、下餃子的湯水。九幾年時,北京人最愛喝的啤酒,無論是燕京啤酒還是哈爾濱啤酒,喝在嘴裡都淡得出鳥,絲毫沒有德國啤酒的濃郁香醇和泡沫,非不得已,在北京吃水餃,我是寧喝餃子湯,堅決不點啤酒。有一回,在新東安市場附近小巷裡的餃子館,居然看見菜譜上有番茄蛋花湯,一時好奇,叫了一碗番茄蛋花湯,不料,那碗六塊人民幣的番茄蛋花湯是用一大砂鍋盛上來的,真正是超級價廉物美!從那時起,每回在北京吃水餃,只能乖乖地點上 2兩水餃,要一碗餃子湯,再也不敢「暴殄食物」了!

    大概是99年吧!我和太平洋銥電信公司的同仁,到北京出席摩托羅拉銥計劃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會議結束後,我們包車到承德避暑山莊遊覽,回到北京市區時已是華燈初上,眾人飢腸轆轆,便在東三環希爾頓飯店附近一溜大排檔覓食。徘徊許久,見一頗具規模的餃子館,摩肩擦踵,想來餃子好吃才能吸引這麼多的食客,眾人無異議地搶進餃子館,據桌點餐。點完各式餃子後,大夥兒喝著淡而無味的生啤酒,閒嗑著牙,忽見一碩大的老鼠從隔鄰桌下鑽過,正在驚訝,只聽得後廚傳來此起彼落、剁肉餡的聲音,不知誰落了一句:「也不知道剁的是甚麼肉餡?!」

    到北京,涮羊肉是必吃的美食,奇怪的是,北京吃得到涮羊肉、羊肉串、羊蠍子、羊雜湯、爆羊肚子,卻很少見到羊肉餃子。05年,我們一家四口和幾個好友家庭組織了一次頗為高檔的絲路之旅,第一站西安的餃子宴,讓我大快朵頤,大飽口福,席中,帶著一絲絲羊騷味的羊肉餃子,別有一番滋味。接下來,從西安到烏魯木齊、敦煌、酒泉、吐魯番,一路上大啖羊肉美食,羊肉餃子當然也是少不了的主食。絲路之旅後,到2018年,奔走北京不下四、五十回,每回就著涮羊肉大口喝酒,慷慨高歌,就格外地想念西北的羊肉餃子。

    95年到99年,台灣開放民營企業投資行動通訊業務(包括俗稱大哥大的行動電話、傳呼、行動數據和中繼式無線電),因緣際會,我代理了好些家外資行動通訊公司來台競標。為了招呼好這些外資客戶的腸胃,帶著各方老外,台北大大小小的南北美食餐廳,幾乎輪流跑了個遍。老外客戶裡,有一兩位知中派的,我會帶著他們到仁愛醫院對面巷子裡的「劉家小館」品嘗牛肉水餃和黃魚水餃,再點上一兩盤雞絲拉皮、涼拌菜心、一碗酸辣湯,再配上兩瓶台啤,也能吃得賓主盡歡。大概是2012年左右吧?「劉家小館」歇業了,好吃的牛肉水餃和黃魚水餃,從此在台北成為絕響。

    08年到10年,我出任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一職,辦公室位在仁愛路的芙蓉大廈,附近沒有甚麼像樣的自助餐廳,中午時分,我挺喜歡散步到仁愛路圓環附近的「山東水餃館」,仿效前面提及的那位企業家,點上10個水餃,再來一碗酸辣湯,5塊5毛錢一顆的水餃,圓圓飽飽,40元一碗的酸辣湯,現點現煮,用料實在,起鍋時,淋上麻油,撒上大把蔥花和香菜,是我在台北吃過最物超所值的水餃和酸辣湯。離開協會後,少有機會再去光顧那山東餃子館,幾年過後,途經該處,店招換了名字,探頭看去,胖嘟嘟的老闆娘也不見了。

    2017年搬遷到蛋殼區以外的基隆,偶而發現離家步行約10分鐘的巷內,有一外賣冷凍水餃的小店,喚作「空軍油庫」,水餃個頭挺飽滿的,每袋20顆, 要價90元,大喜之下,當場買回兩袋韭黃豬肉水餃。不料,這水餃,俗擱大碗,一試成主顧,三天兩頭得補充個幾袋水餃以備不時之需。不久,不知是不是生意太好了,「空軍油庫」搬到了市區的義四路一間頗為像樣的店面,繼續發財,我和妻繼續照顧他家生意,只要得空,一定會開車到他家拎個三兩袋水餃回家。新冠疫情過後,不知何故,「空軍油庫」無預警地收攤了,迄今為止,我還沒在基隆找到好吃的水餃。

     風雨交加的夜裡,我格外想念北京的餃子!想念那台北吃不到的大餡餃子,想念那茴香和大蔥的滋味,想念餃子出鍋時滿屋子熱騰騰的蒸氣,還有那跑堂吆喝的聲音!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