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副刊/往後都只是餘生——看《滅頂與生還》

桃園電子報/ 2024.06.17 14:44
《滅頂與生還》書封。圖:季竺怡提供

「凡受過酷刑的人,終其一生都走不出來。⋯⋯遭受過折磨的人再也無法融入這個世界,心中對於被消滅的恨永無終日。對人類的信任,在被打第一記耳光的時候已經出現裂痕,在遭受折磨時徹底崩塌,再也無法修補。」——讓・埃默里(Jean Améry)

普利摩・李維走出集中營的四十年後,重新審視這一場找不到形容詞訴說、人類史上不應該有的殘酷浩劫。經歷數十年的沉澱,李維不著重於描摹營中的殘酷規定和生存之難(當然不可避免),而是試圖開啟理性的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這樣的體制?為什麼能這樣對待「人」?為什麼能接受這樣的對待?為什麼生還?

書中分成八個章節,分別闡述了記憶在創傷下的鬆動、人性中模糊的灰色地帶、被壓迫者對其他被壓迫者拒絕伸出援手的羞愧、溝通的可能、在進入集中營之前便開始遭受許多無用的暴力,「人」的外衣被迫剝下,惟留獸性、審視營中知識份子的處境、鬆動刻板印象、最後甚至收錄了德國讀者的來信,試圖開啟對話。整本書編排十分流暢,章節構思亦清楚明瞭,然而閱讀的過程總是斷斷續續,巨大的痛苦和人性黑洞令人不忍直視,我深吸一口氣,再往下看,因為我們必須直視,必須思考,才有可能對這場滅絕做出抵抗,抵抗六百萬人無意義的逝去。

書中除了擁擠不堪、沒有任何飲食、廁所卻要塞入一百人的牲畜車廂,或是為了每日多配給半升菜湯毫不留情毆打同為猶太人的特權囚犯,更讓人痛心的是幾乎每個人都重複做同一個類似的夢:離開集中營,他們身處溫暖、明亮的室內,充足的麵包和湯水,家人圍繞,一片祥和地談天說地,於是他們開始說身處於集中營的種種,但所有人,包含他們最親近的人都露出狐疑的表情,沒有人相信⋯⋯每個人夢中的囈語竟如出一轍,藏在受苦靈魂中最害怕的是身處煉獄卻「不存在」,諷刺的是,儘管鐵證如山,這場惡夢在某些人眼裡依舊一語成讖。

儘管痛苦如此巨大,李維依然做了最有力的示範,持續思考,持續抵抗。抵抗遺忘,抵抗粗劣的二分法,抵抗無用的暴力,抵抗簡化,抵抗規避,抵抗⋯⋯儘管往後都只是餘生,一如1987年埃利・維瑟爾寫道:「四十年後,普利摩・李維死於奧許維茲集中營。」

作者:季竺怡

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副刊/往後都只是餘生——看《滅頂與生還》

延伸閱讀:

  1. 副刊/記憶很遠也很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