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淯知產業/台灣AI供應鏈啟動 減碳也應打群架(張淯)

獨家報導/獨家報導 2024.06.16 14:05

文/獨家報導 社長 張淯

前陣子,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公開演講中感謝了43家台灣夥伴,也讓外界再次爬梳了台灣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從IC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各類電子零組件、顯示器、伺服器……等,在全球電子產業的發展至為關鍵,而在邁入AI時代之際,台灣能夠從中獲得多少紅利,也持續受到關注。

然而,當我們關注獲利之餘,更應該關心我們的供應鏈,應如何共同面對未來的減碳議題。

隨著全球對環境問題的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陸續提出嚴格的環保政策和法規,像是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CCA)、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都對台灣廠商造成不小的壓力,未來沒有提供碳盤查數據,或是不符合相關規範的企業,將面臨高額關稅甚至禁止進口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歐美相關規定的申報及課稅對象是針對「產品」,而非「企業」;未來企業除了自身的碳排放之外,還得將上下游合作廠商投入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全部計算,這也對台灣供應鏈造成多項重大考驗。
首先,數據收集本身就是一大難題。許多供應商,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可能缺乏測量和報告碳排放數據的能力或資源,有些甚至對此不夠重視,導致數據收集困難重重。另外,不同企業之間採用的碳排放計算方法和報告標準往往不一致,使得數據融合及共通性大打折扣,難以形成統一、準確的碳排放報告。

其次,供應鏈的複雜性進一步增加碳排放數據管理的難度。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層級多、範圍廣,從原材料供應到最終產品的生產和配送,涉及眾多環節,使得追踪和監控整個生產流程的碳排放變得繁瑣且昂貴。

資訊透明度不足也是一個顯著問題。目前許多供應鏈中的企業彼此資訊流動不充分,亦缺乏透明的資訊分享機制,導致碳排放數據難以有效傳遞和共享。不但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也削弱了整體供應鏈的碳管理效率。

要解決這些問題絕非一蹴可幾,卻也是台灣供應鏈不得不面對的未來,在此簡單提出幾項建議,期望能拋磚引玉:

第一,建立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企業可以與上下游供應商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合作夥伴之間可以共同制定碳排放目標,並定期分享進展和數據,有助於整個供應鏈的協同減碳。

第二,推廣標準化的碳排放計算方法。例如採用如ISO 14064、14067或「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等通行全球的溫室氣體盤查和報告的指標,確保各企業碳排放數據的一致性和整合性,便於整個供應鏈進行統一管理和監控。

第三,技術支持和培訓。許多中小型企業可能缺乏專業的碳排放計算能力,而在整個供應鏈當中資源較為充沛的企業,可以主動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幫助其他供應商建立碳排放監控和報告系統。這或許需要耗費一些成本,但卻是一項共榮共好的舉措,能提升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產業鏈共同減碳的工作千頭萬緒,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卻也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產業界若能及早體悟,盡速建置供應鏈碳盤查的完善機制,方能讓台灣的供應鏈未來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獨家報導集團董事長 張淯。圖/獨家報導製圖
獨家報導集團董事長 張淯。圖/獨家報導製圖

更多《獨家報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