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新竹臺大分院x清華大學 展示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卓越合作成果

報新聞/萬 大福 2024.06.15 23:50

▲全體合影。圖坐排右1清華大學曾繁根教授;右2清華大學陳韻晶主任;右3清華大學胡尚秀副研發長。左1新竹臺大分院鄭暉騰主任;左2新竹臺大分院醫學研究部吳振吉主任;左3新竹臺大分院張毓廷副院長。(圖/新竹臺大分院提供)

【報新聞記者羅蔚舟/竹科報導】
新竹臺大分院於6/14日在清華大學旺宏館7樓-R721室舉行與清華大學雙邊研究合作計畫成果發表會。此次發表會由新竹臺大分院張毓廷副院長率領醫療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專家學者共同深入探討學術研究與臨床應用的最新發展,致力於提升治療精準度。

此次合作計畫展示了多項醫療技術的顯著進展,尤其在腫瘤細胞和其他重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面成果豐碩,其中包括:「微流體動態染色循環腫瘤癌細胞團塊(CTM)分選平台」、「新型標靶奈米藥物傳輸系統在腎纖維化治療之應用」、「智慧型水膠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照明色溫對適讀亮度、時間與眼壓的影響與其關聯性研究」、「藥癮個案復原歷程之羞愧、罪惡感與渴求之兩年期追蹤研究」、「發展表面電漿子奈米材料之螢光增強效應於超靈敏螢光免疫分析」等重要成果。結合新竹臺大分院的臨床實踐經驗和清華大學的專業知識,一同努力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新竹臺大分院張毓廷副院長表示:「此次與清華大學的研究合作,不僅展現了雙方在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方面的卓越成果,更證明了跨領域合作的無限可能。無論是腫瘤細胞檢測、新型奈米藥物傳輸系統,還是智慧型水膠的應用,每一項技術的突破都為未來的醫療創新開闢了新的方向。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其在臨床應用中的巨大潛力。我們將繼續深化與清華大學的合作,推動更多具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技術的發展,造福廣大病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清華大學胡尚秀副研發長表示:「自110年清華大學與新竹臺大分院簽署合作協議以來,雙方已促成多項合作計畫,並共同發表了多篇學術文章。本合作關係旨在推動學術研究與醫療創新,雙方攜手開展了多領域的研究項目,每一個合作計畫都凝聚了教師與醫師的智慧與努力。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醫療科技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通過此次成果展的展示,我們將有機會見證最新的醫療創新、先進的治療方法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這不僅展現了現代合作的最高水平,也為未來的醫療發展指明了方向,並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治療和照護。未來,清華大學和新竹臺大分院將繼續通過不斷學習和創新,推動醫療領域的進步與發展。相信在清華大學的專業知識和新竹臺大分院的臨床實踐經驗的共同努力下,雙方能夠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讓我們共同期待未來的美好成果,並感謝大家對醫療創新與發展的不懈支持。」

█微流體動態染色循環腫瘤癌細胞團塊(CTM)分選平台
國立清華大學曾繁根教授與新竹臺大分院吳旭醫師團隊開發了一種微流體動態染色循環腫瘤癌細胞團塊(CTM)分選平台,結合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用於評估頭頸癌病患的預後表現。頭頸癌是台灣男性第四大常見癌症,復發率高達20%至30%。CTCs(循環腫瘤細胞)在腫瘤轉移和復發中扮演關鍵角色,但臨床檢測仍面臨多種挑戰。該平台通過分析CTC、CTM和INF-γ水平(干擾素γ),結合臨床因素,預測復發和預後。此外,研究團隊計劃探討NK細胞和CTM中的免疫細胞成分,並將其與風險因子和治療效果建立關聯,這將有助於提升頭頸癌病人的存活率。

█新型標靶性奈米藥物傳輸系統在腎纖維化治療之應用
國立清華大學陳韻晶教授與新竹臺大分院鄭暉騰醫師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標靶性奈米藥物傳輸系統,用於治療腎纖維化。纖維化是因細胞外基質(ECM)過度累積而影響器官功能的疾病。研究團隊合成的酸鹼應答奈米粒子(NP),可在酸性環境中釋放一氧化氮(NO),抑制纖維細胞活化和ECM生成。動物實驗證明,這些奈米粒子能穩定存在於血液中24小時,並進入纖維化腎臟,顯著減少纖維化程度。這項研究為腎纖維化及其他纖維化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策略,展示了未來臨床應用的潛力。

█智慧型水膠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王子威教授介紹了智慧型水膠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水膠具有三維網狀結構和可調變的物化性質,類似於細胞外基質,可用於包覆細胞或搭載治療因子,如生長因子、核酸、藥物和抗體,廣泛應用於組織工程和藥物傳輸。特殊的刺激敏感性鍵結或包覆機制,使水膠載體中的生物活性因子能夠控制釋放並延長其生物活性。報告中介紹了實驗室開發的注射式溫感性水膠、超分子核酸聚合水膠、自聚合奈米胜肽水膠、仿細胞外基質水膠和雙層網狀結構水膠,展示了這些創新水膠在奈米生醫領域的應用潛力和未來臨床應用前景。

█照明色溫對適讀亮度、時間與眼壓的影響與其關聯性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周卓煇教授與新竹臺大分院葉伯廷醫師團隊,研究了照明色溫對適讀亮度、觀看時間與眼壓的影響。24位受測者測試結果顯示,低色溫螢幕所需照度顯著低於高色溫螢幕,且觀看時間大幅延長。低色溫螢幕下,主眼和副眼的觀看時間分別達50小時和45小時,高色溫僅為4小時和3小時。眼壓部分,持續90分鐘觀看高色溫螢幕,主眼和副眼的眼壓分別上升2%和3%;低色溫螢幕則使眼壓分別下降4%和6%。此外,近視度數越深,眼壓上升越明顯,高色溫上升20%,低色溫僅上升9%。該研究證實低色溫螢幕有助於眼壓控制與眼睛保護。

█藥癮個案復原歷程之羞愧、罪惡感與渴求之兩年期追蹤研究
清華大學李昆樺教授與新竹臺大分院陳世哲醫師進行的兩年期研究,探討藥癮者在復原歷程中的羞愧、罪惡感與渴求。第一年研究發現,罪惡感和羞愧感對渴求有顯著影響,但未證實其中介角色,憂鬱情緒對後續渴求和罪惡感/羞愧感有顯著影響。第二年研究使用虛擬實境(VR)誘發渴求並結合正念練習,發現VR能有效誘發藥癮者的渴求和生理激發狀態,正念練習能顯著降低渴求和壓力反應。研究建議在藥癮者復原階段引入正念技巧,以提高生活適應能力,降低復發風險。

█發展表面電漿子奈米材料之螢光增強效應於超靈敏螢光免疫分析
國立清華大學石惠方教授團隊與新竹臺大分院許如瑩醫師合作,研究表面電漿子奈米材料在超靈敏螢光免疫分析中的應用。由於螢光信號微弱,低濃度生物標誌物的檢測面臨挑戰,該研究旨在提升信噪比與動態範圍。表面電漿子奈米材料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可顯著增強螢光信號。研究計畫包括三部分:設計與合成表面電漿子奈米材料、優化其螢光增強效應並製備生物晶片、研究二維材料的螢光淬滅效應以改善檢測性能。此計畫最終目標是開發高靈敏度的生醫感測器,用於癌症的早期檢測與診斷。

此次發表會圓滿結束,展示新竹臺大分院與清華大學在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方面的卓越合作成果。雙方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多項創新技術,分別在腫瘤檢測、腎纖維化治療、智慧型水膠應用、眼壓研究及藥癮復原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標誌著新竹臺大分院與清華大學在醫學領域合作邁向新高度,為未來醫療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The post 新竹臺大分院x清華大學 展示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卓越合作成果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