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大島記:渾沌台灣】詹明儒自序分享之3

銳傳媒/詹明儒 2024.06.15 13:47

 

◆台灣頌(下)/詹明儒

四、台灣人的文學想像

台灣人在地球上,究竟可以貢獻什麼「文化價值」,甚或「文明價值」呢?

台灣是一座海島,從歐亞大陸一路遷徙至此的人類,不能不說都已走過一大段非常困頓的「窮途末路」。他們也許是一群「追獵者」,一群「被擠壓者」,一群「被追殺者」;當然,也有可能是一群生存環境的「理想追尋者」,一群漂泊海陸的「好奇探索者」。在小說創作裡,因為時空邈杳,他們有的只留下無名遺址,可信證據非常有限,我只好「見縫插針」,加以穿鑿附會;有的甚至早已化為風中流光,只留下古老傳說,我也只好「天馬行空」,加以連結杜撰。

但是,無論如何,在文學想像的模擬重建下,這些故事也許都是真的。

綜觀台灣遺址及遺骨地圖,「澎湖原人」最早出現於距今之前約19萬年至45萬年間。其下顎骨化石,經現代科學推測,身高大約160公分,體重大約60公斤,體形呈現罕見的粗壯與原始特徵;其演化起源與路徑,人類學界認為,有別於地緣上的北京人、爪哇人。這群分佈在亞洲最東緣的「直立人」,我將之想像為歐洲「尼安德塔人」的後代,抵台時間應該是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但我不敢確定,他們是否傳下子孫。

[caption id="attachment_65211"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尼安德塔人生活情境圖/Krapina Neanderthal Museum官網[/caption]

其次,距今約5千年至5萬年前的遺址有三處,一是苗栗縣大湖鄉的「網形文化遺址」,二是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的「長濱文化遺址」,三是台南市左鎮區的「左鎮人」。前兩者只留下遺物,「左鎮人」只留下頭骨、牙齒,在我的想像中,他們可能是東遷或北遷而來的現代人類(即「智人」)後裔;其生活時間,應該都在舊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八仙洞人」甚至延伸至新石器時代中期。

小說演繹裡,我都幫他們傳下了「混血後代」。依據與原因,如下:

苗栗的「網形文化人」,不可能憑空消失,疑係某種未知原因,往北遷移,演化為今之「泰雅族」前身了。根據台北市芝山岩遺址考古發現,其最下層曾經出現一把7千年前,爬滿牡蠣、藤壺、蛇蟲螺的採集用礫石砍器,顯示當時處於「古台北湖」階段的台灣北部,已住有一夥「湖畔文化人」;另從馬祖出土的遺骨發現,距今7千5百年至8千3百年前,已有一夥現今南島語族裡,最早北上的「亮島人」來過馬祖。東下台灣的「亮島人」,遇見了苗栗北上的「網形文化人」,結合為「湖畔文化人」,從而演變為「泰雅族」前身,此事應該不無可能吧?事實證明,經過科學鑑定,台灣高山原住民的基因,極為接近「亮島人」;這是人類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更是台灣原住民與南島語族遷徙的關鍵證據。

[caption id="attachment_65208" align="alignnone" width="620"] 亮島人。亮島人二號「亮島妹」(左圖,邵慶旺提供)、亮島人一號「海亮哥」(右圖,陳香蘭提供)之顏面復原圖。詹明儒取自馬祖資訊網。[/caption]

台東的「八仙洞」,其實是在一片面海山壁上,由七個主要大洞組成的海蝕「洞穴群」。各洞原本大多沉沒於太平洋之中,隨著台灣逐年升高,一座座便次第浮出海面;沿著海岸,由南遷徙而來的遠古人類,於是就地取材,當作小群游獵的現成住所。台灣每年以7.1公厘的速率上升,從各洞的海拔高度,便可估算其陸升年數;大致上留有人遠古類遺物堆積者,最高位置的崑崙洞約130公尺,堆積保持最完整的乾元洞約120公尺,堆積最豐富的潮音洞約30公尺。學者另從其他「長濱文化遺址」考證推測,一系列「長濱文化人」最早已從5萬年前,便由南而北遷徙於東海岸之間,並且一直延續到5千年前。

台南「左鎮人」的頭骨、牙齒,原初推測為2萬年至3萬年前,晚近再經碳14定年後被推翻了,年代並沒那麼久遠,最早只有大約3千年前。但在小說想像中,我仍然間接採用之,原因是當時適值冰河期間,台灣海峽出露成陸地,剛好提供給動物遷行之用;從菜寮溪流域發現的鹿、豬、牛、象、虎等,各種動物遺骨的化石群,可以為證。3萬年至3千年之間,應該也會有一群「被擠壓」或「被追殺」的人類循徑逐獵而來,尋找天海邊陲的「理想住地」吧?

在無限時間,有限空間裡,區區台灣這座旮旯海島,最少展示了上述珍貴的史前價值。我識見有限,只敢擷取上述三個場域的片斷呈現,串連起開台始族的來龍去脈,採用大量廣義巫術的魔幻寫實筆法,勾勒出他們之間的互動過程。

從各族傳說及相關資料中,我歸結出一個無獨有偶的共同「人類意識」。泰雅族語的「泰雅」,賽夏族語的「賽夏」,布農族語的「布農」,邵族自稱的「伊達邵」,阿美族自稱的「邦查」,甚至連最晚才遷來的雅美族的「逃逃」族名,竟然都代表他們是「真正人類」或「血族」之意;卑南族語的「普悠馬」,進而更賦有一份「集合、團結」的「人類群體」初衷。

我在小說裡,特別突顯了「真正人類」、「人形動物」,兩個相對名詞。顧名思義,我是想臧否人類的「崇高人性」、「低劣人性」,之於「地球家族」的「建設性」與「反建設性」,以及之於「人類家族」的「文明行為」、「反文明行為」。人類已進化四、五百萬年了,莫非有人類還停留在「獸性階段」嗎?當然還有,否則為什麼地球還如此互相對立,台灣還如此自我撕裂?

人類基於各種理由,分為好幾波遷至台灣,形成一系列的「台灣人」世代,足可呈現出頗為多元而精彩的,只在海島才能形塑的人種樣貌與族群性格。

人種裡,除了目前尚存的上述原住民之外,還有一種更古老、更獨特的,卻早已滅絕的「小矮人」。其居息處所,幾乎遍布台灣各地,現存諸族都有留下彼此互動的傳說;我於是歸納相關傳說,模擬其遷徙路線,鋪陳這部小說。

[caption id="attachment_65207"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小矮人。詹明儒取自「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臉書。[/caption]

小說中,我認為這種所謂的「小矮人」,最少應該有兩支。冰河期,台灣海峽還是人獸遷徙通道的階段,應該有一支西邊大陸的「小黃人」,首先就近踏上了台灣中部或北部;其後,冰間期,另一支西南邊中南半島的「小黑人」,這才從已經形成的台灣海峽,登陸台灣南部,然後逐漸遷往台灣各地。

最後,他們都先後滅絕了,這是「台灣母親」的悲痛。我感受這種悲痛,但認為他們並未滅絕,其實只是「被雜交」、「被混血」、「被同化」而已;這並非我的「鄉愿情懷」,最少北部賽夏族與南部魯凱族、排灣族的傳說裡,透露了這種可能性。此外,新近才被知道的「箕模人」,可能比上述原住民,更早來到台灣。他們是一支台灣稀有的「白臉人」,曾經是南部族群的指導者、領導者,但因人數不多,最後也「被雜交」、「被混血」、「被同化」了。綜上觀察與想像,如此過程,略過細節不談,應該都出於一份「愛」與「寬恕」的結合吧?

時空悠悠,晚近相繼來台的平埔族、中國人,大致不脫「七情六慾」的「基本人性」,接受天帝考驗。時至今日,天災地變減緩、人禍減少之下,台灣總算平靜一段日子,整體進化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階段,並為世界豎立了一則「自由、民主、平等、安康」的最佳範例。

我一直認為,台灣穩固了,國際局勢才能穩定。台灣整體方向是正確的,但尚未真正的穩固,大敵當前,卻還存在著「意識形態」的社會對立危機;想達成本書所述「集合、團結」的「普悠馬」古願,似乎猶待齊心努力,才能進而凝聚出這份古老原住民的「台灣價值」。

[caption id="attachment_65205" align="alignnone" width="1657"] 古台北湖及說明。繪製者「彭大維」,詹明儒截圖自《上天下地看家園》。[/caption]

寫完這部小說,我鬆下一口氣。文學之路,蹣跚至此,無論成果如何,一介卑微台灣混血後代,我終於努力走過這段「試煉」了。

不能不提的是,我必須感謝屏東師專的那段族群幸會。我在民國58年入讀時,校內各年級,還有一班山地保送生,因而對於原住民各族,並不陌生;五年相處下來,已內化為初步的小說元素,及至日後提筆創作,寫到相關議題與族群時,便以他們為模特兒,加以類比模擬。等到書寫本書時,因為對象都是山地原住民,更是毫無隔閡之感,一下筆即可進入狀況,信手拈來便能活靈活現。

另外,我必須感謝相關資料的書籍編著者,網路發表的網站及貼文者。此書進一步的族群描述,更深入的文化闡釋,必須有所依據,不能憑空胡扯,沒有他們簡直就像瞎子摸象,無法準確到位。其中,我參考了阮昌銳編著的《台灣的原住民》/台灣省立博物館/民國85年出版;洪敏麟主講、洪英聖編著的《找台灣的根》/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再版;洪英聖著作的《台灣先住民腳印》/時報文化/1993年初版;劉還月著作的《琅𤩝十八社與斯卡羅族》/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民國104年出版,《幾番風雲染牡丹》/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民國104年出版。

網路方面,我從「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辭典」、「族語E樂園」、「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維基百科」等網站,引用了許多族語名詞、部落文化、族群特性等資料。貼文方面,更多到不下兩百篇,那就請恕我不能逐一道謝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65209" align="alignnone" width="600"] 大耳人。詹明儒取自「劉還月粉絲團」臉書。[/caption]

此作,我從自稱「大島人」的遠古「小黃人」,寫至「大滿人」(諧音「台灣人」)的「大耳人」渡海來台為止。想像到他們後來將會靈肉撕裂,一夥變身為大武壠族,一夥併入拉阿魯哇族,不禁以古鑑今,發出兩句沉重「天問」:

祖靈啊,祢們當初備嚐追尋滄桑,終於造就這座自由豐饒大島
但是為何,竟然有些子孫,還在嫌棄台灣母親,撕裂兄弟姊妹
天帝啊,海與陸的對立,潮與岸的對作,永遠沖撲著無限浪花
但是如此親痛仇快,浪花就算很美,往前之路,將該如何去走

※《大島記:渾沌台灣》創作經驗分享,請待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