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牙齒變長、刷牙常吐血? 醫示警:不是牙齒逆生長!「4症狀」恐為牙周病變警訊

潮健康/ 2024.06.14 12:00


潮健康/林亞樺

「刷牙刷一刷,吐出來除了泡泡,還有血絲」、「疑~我的牙齒怎麼變長了」、「夏天到了,來點冰淇淋消消暑,一咬下去,那種酸軟感,真是令人難受。」誠陽牙醫診所院長林建成表示,如果出現上述這些狀況,都可能是你的牙周在對你發出SOS的求救訊號,千萬不要忽視,盡快到牙醫診所做徹底檢查。

你知道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2年發布的全球口腔健康資訊指出,全球有近19%的成年人患有嚴重的牙周病,這跟口腔衛生與吸菸有關,文中甚至警告,若不及時治療,恐會影響生活品質。

牙周病非遺傳性疾病 破壞牙周的4大因素!

牙周病非遺傳性疾病 破壞牙周的4大因素!

「物理性破壞、細菌感染、老化、糖尿病。」林建成指出,這4大原因都是導致牙周被破壞的殺手,有些人在咀嚼食物時,習慣用力的去咬食物以及長期咬合錯位,甚至是刷牙時方法不當、過度清潔等都會造成牙周骨頭的破壞,而最常見的則是「細菌感染」,在清潔時,無法把附著於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完全消滅,尤其是在牙齒間距的死角以及後牙的位置,清潔不易,就很容易讓牙菌斑滋生其中,最後造成牙齦發炎。

林建成補充,當牙齦發炎沒有及時處理時,細菌就會開始一點一滴的侵蝕牙周,嚴重就會讓牙齦往後退變成牙周病,另外「老化」也是關鍵,不是只有膠原蛋白會隨著年齡消失,牙齦同樣可能因為老化而萎縮,通常50歲至60歲開始就可能面臨不可逆的牙齦萎縮現象。

除此之外,現在已經出現年輕化趨勢的糖尿病也跟牙周病密切相關,林建成表示,嚴格來說,牙周病非遺傳性疾病,但是,它會受到遺傳性疾病的影響,當中就包含了糖尿病,而糖尿病又與遺傳基因有關,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現牙齦發炎問題,沒有即時的進行控制或治療,很高的機率會變成牙周病,原因在於糖尿病患者本身末梢血液循環會較差,進而影響傷口的癒合情況。

牙齒變長、變敏感 原來是牙齦萎縮在作怪

牙齒變長、變敏感 原來是牙齦萎縮在作怪

「在臨床上很常遇到病人會直接來跟我說,牙齒好像變長了。」林建成談到,不要以為牙齒又重新進入發育期,事實上,這是典型的牙周病導致牙齦萎縮,當牙齦退無可退時,牙根就會跟著裸露出來,到了這個節骨眼,營養攝取不佳、牙齒變敏感等都是立即有感的症狀。

林建成表示,有些病人就會來反應,吃東西時,牙齒就會出現酸軟感與疼痛感,也有病人會問說:「為什麼牙縫變大了」,在外觀上會發現牙齒的間隔越來越遠,事實上,健康牙齒的型態是牙齦乳突會將牙齒腰身的位置進行完整包覆,一旦它遭受到細菌的破壞,就會出現齒縫間距變大,變成我們所謂的「黑色三角形」。

牙齒清潔要做好  預防勝於治療

「當刷牙有出血的情形、牙齒敏感、牙根裸露的狀況等,請盡快找合格的牙醫師做檢查。」林建成表示,在臨床上不乏等到牙齒出現搖晃才就診,通常到了這個關頭,在治療上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所以,他也呼籲,平時口腔清潔的習慣很重要,尤其有抽菸、嚼檳榔者,更應該要著重於口腔保健,預防勝於治療。








潮健康專屬讀者社群邀約: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好好刷牙! 韓研究:51歲以下口腔出問題 「糖尿病」風險增加14%
牙刷用太久當心「牙周病」上身? 牙醫師揭「不傷牙齦」正確刷牙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