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文策院攜手北流.高流 爬梳臺灣流行音樂史

客家電視台/陳郁心 林敬祐 臺北 2024.06.13 19:07
臺灣流行音樂,從1930年代發展至今,有許多影響樂壇走向的重要時刻,不過卻鮮少人記錄,文化內容策進院,攜手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和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將展開爬梳臺灣流行音樂史,以及培育音樂產業人才計畫,探索臺灣音樂起源外,也將進攻國際音樂市場,期望掀起T-Pop潮流。 「這是他原汁原味,他豬大哥的兒子捐給我們的。」 拿出名主持人豬哥亮,在高雄藍寶石大歌廳的招牌短袖西裝,令台下音樂人驚呼連連。 由文策院促成的推進臺灣流行音樂產業計畫中,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將會把臺灣70到80年代,秀場文化指標地,高雄藍寶石大歌廳歷史,製成紀錄片和演唱會,並且肩負培育演唱會專業燈光,與調音技術人才任務,另外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則會梳理臺灣從1930年代起的流行音樂史。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 丁度嵐:「能夠培養更多的演唱會的技術人員,也就是說,當各位以後站在舞台上的時候請放心,後面有我們這些音樂工人,在support你們。」 文策院也將從三大面向,推廣臺灣音樂,包含把音樂結合科技以及影視的跨域合作,還有打造國際級藝人,到歐美、東南亞等地展演、商務媒合,並且協助臺灣音樂展節、節目出海的品牌國際化,不過有客家音樂人表示,客家音樂產業長期遭主流音樂圈忽視,因此想知道這次計畫,將會如何幫助客家音樂發展。 客家新音樂創作協會理事長 謝宇威:「很少聽到他們來為我們客家歌手,還有客家音樂來做音樂會這樣的,北流和南流(高流),以後有機會為我們客家音樂,多多的規畫相關的一些表演,讓大家歌手有更多的機會。」 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 蔡嘉駿:「客家話甚至原住民語、台語、國語,其實都是我們在發展的重點之一,那包含比方說客家來講的話,其實他有跟很多一些,其他國家的少數族群的一些音樂展節,其實我們都會做一些努力。」 「詩的第一行,我們倆的名。」 政府努力推展T-Pop的同時,客家音樂人也期盼,本土音樂也能隨華語音樂,走出臺灣,在國際樂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