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全台糖尿病患5成都是65歲老人!醫警告「1原因」未來這比例只增不減

優活健康資訊網/馮逸華 2024.06.12 09:00


年紀大了慢性病纏身,藥越吃越多真的都有效嗎?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表示,曾在醫院看診過一位80多歲的VVIP病人,深受糖尿病、退化性疾病等多重慢性病所苦,每天由專業醫療團隊護理師整理及安排吃藥時間,服藥多達26種,等於每小時都需要吃藥,如同「藥罐子」般終年藥不離身,才能達到穩定控制病情的效果。



該如何自我控管吃藥頻率?面對一堆藥物又該如何吃?這或許正是年紀大的慢性病患者最常遇到的問題,尤其時刻得注意藥物之間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蔡世澤提醒,此時有賴整合醫學科、家醫科及老年醫學科門診及時介入,才能落實個人化糖尿病照護。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這也代表老年慢性病人口越來越多。蔡世澤以糖尿病舉例,目前全台糖尿病患者65歲以上佔一半,75歲以上則佔了四分之一,隨著老年化浪潮來襲,未來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家庭醫師是落實照護最重要一環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弘元表示,除了糖尿病之外,可能共病的老年慢性病還包括三高、肌少症、骨質疏鬆症、吞嚥困難⋯等,病人需要多科看診、複雜用藥,就會衍伸是否有重複用藥、藥物交互作用,或不清楚服藥種類及順序等問題。

蔡世澤坦言,目前要做到每位病患都能避免多重用藥、實現個人化照護,的確有執行上的困難,或未來需要仰賴AI協助管理,但也需要大眾先建立起一個觀念:「看病和看人,其實應以看人為重。」他呼籲,若看整合門診有困難,應回歸到熟悉個人及家庭病史的家庭醫師,為其統整病況、生活習慣、飲食、用藥及心理支持,是落實照護趨勢上最重要的一環。



飲食變化讓老人家吃的有胃口

李弘元指出,高齡除了慢性病纏身,還會因功能衰退而出現老年症候群,老化帶來的問題例如胃口差、身體衰弱、憂鬱焦慮情緒。該如何讓老人家吃的有胃口、有營養?蔡世澤建議,很多人的迷思都是要先買營養品,但其實可以從飲食方式的變化開始做起。

蔡世澤以自己母親舉例,老人家在健康時期往往可以從第一道菜吃到最後一道菜,如果開始覺得索然無味、不想吃,除了選擇好入口的菜色之外,不妨可採用你餵我、我餵你的餵食遊戲,或是多陪著老人家一起吃飯,較能同時有效促進食慾、解決心靈陪伴上的問題。



高齡控糖以生活品質為優先考量

至於不少民眾聽說,高齡糖尿病照護血糖不用太嚴苛控制,越老標準可以越鬆?甚至體重高一點更好?蔡世澤指出:「這是真的。」他認為,活得久也要活得好,如果高齡病人還吃得下或想吃什麼,與醫師團隊及照護家屬討論後,可在最基本的控糖標準之下,以生活品質為最大優先考量,即使吃胖一點以保存體力也沒關係。

至於有吞嚥困難的高齡糖友,若牙口不好、沒有辦法在合理時間內吃到足夠營養,也可選用罐裝營養品補充,「但若明明三餐吃得很好,飯後還特意來一罐營養品,就可能讓熱量爆表、碳水化合物攝取過量,對血糖跟體重的控制反而不利。」李弘元補充。

李弘元認為,對於高齡糖友,更重要的是個人化的疾病管理目標。控糖及治療目標,應依據罹病時間、預期壽命、低血糖風險、共病與併發症狀況、整體身體狀況及支持體系等層面來衡量。「當年紀越大、預期壽命越短、併發症越多、整體狀況越差,反而更要適度放鬆糖友的血糖目標。」



戴東原教授科普獎得獎作品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今年設立「戴東原教授科普獎」,從糖尿病、老人醫學以及家庭醫學範疇遴選優秀科普作品,自52件報名作品中,選出3件作品:

  • 新陳代謝科醫師黃維人與營養師蔡佳樺合著的《糖汰宗書院:糖尿病之控糖寶典》
  • 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戴大為所著的《骨質疏鬆&肌少症照護全書》
  • 台大醫院復健科與營養師團隊合力撰寫的《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

「不只提供知識,還有How to(解方)。」蔡世澤表示,這3件作品都非常優秀,內容正確完整、又容易理解,在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之際,作品可說切中時代需求,獲得評審青睞其來有至,「相關衛教科普資訊,與其說是給高齡病友看,不如說,更適合提供照護者參考。在提升高齡病友的照護績效與生活品質外,照顧者也能為自己未來成功老化預做準備。」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