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專欄】肉粽節是我的母親節─台灣端午節的自我詮釋

銳傳媒/陳慶坤 2024.06.11 06:09

 

韓國人也過端午節。不過韓國過端午慶祝方式、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都與中國、台灣大不相同。「江陵端午祭」才是韓國端午節的原名,也是最著名的慶典,是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節日習俗之一,並且在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成功被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韓國並沒有說屈原是韓國人之類的說法,而是韓國人有屬於自己的「江陵端午祭」節日,包含祭祀、演戲、遊藝等內容,沒有包粽子這一回事。

在台灣過端午節,是1945年中國國民黨帶來的中原文化,少有人去質疑這種「文化殖民」的惡行。國民黨是善於杜造假歷史的慣犯,將端午節與屈原投汨羅江故事連結在一起,宣稱端午節是為悼念這位「愛國」詩人,百姓划著舟丟飯糰到河裡,避免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這種沒有知識水準虛構的歷史故事,卻成為我們當時學校教科書的內容,「愚民」愚到這種程度真是令人乍舌喟嘆!

[caption id="attachment_64648" align="alignnone" width="1164"] 粽葉飄香 作者書寫[/caption]

近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台灣恐嚇、威懾,已是喪心病狂不擇手段,出口就是「台獨死路一條,台獨沒有好下場」?另一方面,中國國民黨親中舔共已至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傅崐萁等引中滅台的行徑越趨明顯、更加肆無忌憚。

因此,台灣人必須思考與野蠻中共同過清明、端午、中秋等等節日的意義何在?屬於具有中國文化端午節日,台灣應該尋求發展、詮釋自我意義的活動。這在韓國、日本、東南亞各國都有不同的文化節慶範例可循。文化是人民生活的展現,台灣民主自由的社會,自與極權主義的生活型態有所不同,節日的表現方式有異。

[caption id="attachment_64649" align="alignnone" width="960"] 西瓜原鄉屏東佳冬「立瓜」 引自周春米臉書[/caption]

我每年端午節都會包粽子,不是在紀念屈原,更與中國節令無關,而是藉此節日重回小時候母親包粽子的情境;早上一大早母親會牽著我的小手去菜市場備料,回來之後宛如儀式一般全家總動員包粽活動。令人懷念的是,包好煮熟之後,她會繫著一顆粽子掛在我的脖子上,然後任由我遊蕩在附近田埂上吃著粽子,童年的影像長在心中。在母親年老時由她口述,我記錄著她包粽步驟,包出南部水煮白色圓糯米的鄉下口味,將這一節日視為我的「母親節」是非常貼切的活動。

因此,即便是充滿中國文化的台灣,去中國化才有可能誕生台灣文化。將具有中國意識的內涵去除,成為台灣元素的節慶,是建構台灣文化的第一步。例如今年屏東縣佳冬鄉端午不立雞蛋立大西瓜,800顆大西瓜排滿整條街道,場面相當壯觀。除了正午立西瓜,還有吃西瓜比賽,打響屏東「西瓜原鄉」名號,也為端午節注入了屬於台灣文化的內涵,何樂而不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