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蔡詩萍》只有跑馬的人懂,為何我們說「要放暑假了」!

聚傳媒/ 2024.06.06 14:00

蔡詩萍》只有跑馬的人懂,為何我們說「要放暑假了」!

蔡詩萍》只有跑馬的人懂,為何我們說「要放暑假了」!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一年四季,想運動,隨時可以出門。即便下雨,去運動中心,健身房,仍可運動。想運動,心念一動,即可行動。但馬拉松跑者,我想,一年應該是分兩季吧!中間界線,無疑是「放暑假」。

    真的是「放暑假」。無論你去看「運動筆記」或「跑者廣場」,大約到了六月起,直至八月底,賽事大量減少。間或有些賽事,亦都屬短程,頂多是半馬,但場次屈指可數。

    台灣的暑期,真的太熱,端午過後,六七八月,暑氣蒸騰,坐在那看書都汗流浹背了,何況出門到戶外運動!全程馬拉松動輒幾小時,豔陽下曝曬,是很違逆身體狀況的,賽事少,很合理。所以當我跑完五月份的幾場賽事後,離開會場時,總會聽到一些跑友互相祝福暑假快樂,下半年見,之類的祝福語。

    因為每個人對賽程的規劃不同,有人五月挑個一兩場跑,跑完就「放暑假」了,當然會對其他跑者揮揮手,說下半年見。也有跑者如我,跑不快,但很愛跑,盡量一場接一場,可跑就跑,於是我的暑假放得比較晚,要拖到六月中旬。而且,還拚命在賽事資訊上找看看有沒有七八月還能跑的賽事。

    偶爾看到一場,或一兩場,就興奮莫名,彷彿炎炎夏日裡看到一兩處沙漠綠洲一般,很期待,奔過去。

    我當然知道,另外有一群跑者,已經「進化到」跑那種「自助型」的超馬賽事,人不多沒關係,補給站零星沒關係,只要有賽事,補給自己帶,路上找小店,也就週末假日出門跑了。

    說真的,那真是要「進化到」超馬型的跑者,才得以領略其中樂趣,像我,連補給站很正常分佈的一般馬拉松,都跑得人仰馬翻的後段班,還真是連想都不敢想。

    這類型的超馬賽事,不求人多,有多少人出賽都可以進行,於是,就有一票不怕暑氣逼人的跑者,敢於在炎炎暑假裡照樣出賽。我想對他們這群超馬跑者,是無所謂「放暑假」的吧!但為數更多的跑者,「放暑假」無疑還是調節自己一年賽事規劃的中介點。

    這幾年漸漸把「完成百馬」當成自己跑步的一項目標後,我開始注意到怎麼規劃上下兩季的跑馬。上下兩個賽季,我各有一場必定追求的挑戰賽,上半季萬金石馬拉松,下半季台北馬拉松。

    兩場都是萬人挑戰的大賽事,不好報名,要看抽籤運氣。抽中了,也壓力大,兩場賽事對後段班的我,必須全程很ㄐㄧㄣ!三四小時可以完賽的人,或許不易聯想為何我們後段班跑萬金石,跑台北馬很吃力。

    這樣想吧,我若最快在五小時多可以完賽,跑一般的六七小時的賽事,算綽綽有餘,但碰上萬金石馬、台北馬,準時五個半小時、五小時四十五分關門,我若當天狀況不好,或天候超出預期,比如三月天的萬金石變很熱,或十二月天的台北馬成暖冬,那跑在邊緣人的感覺便「很刺激了」,往往刺激到不敢上廁所,不敢多喝水!撐到終點,往往一副強弩之末。

    但上下半季,選這兩場指標性賽事當目標,很奇怪,如同兩個座標一樣,在萬金石馬之前,每場賽事都像暖身操,一場接一場把自己推向最佳狀態;下半季,台北馬之前,每一場賽事也都似訓練賽,即使給的完賽時間較充足,你也會在心底鎖緊鏈條,愈靠近台北馬,你越加快身體與心理的建設。

    然後,那天一到,全力以赴,衝,衝,衝。而那之後呢,你當然不像那些菁英級高手,轉戰其他國家的菁英賽事,你只能回到日常,日常工作,日常生活,日常跑步,日常發呆,日常勤奮。

    但你也很不一樣了。你是一個上半季能完賽萬金石馬,下半季能完賽台北馬的跑者了。那不一樣的「感覺」,說穿了,也沒什麼了不得,每年有多少人能完賽這兩場賽事,不是嗎?

    但對一名跑者的你而言,完賽了萬金石馬,克服了台北馬,就好比在人生履歷表上,你填下某所大學的學歷,某家企業的經歷,某種專業的證照一樣,沒錯,別人也有,但「你總算也有了」!

    這是馬拉松賽事最迷人的地方,別人強,沒關係,你很弱,也沒關係,馬場上容納了不同程度的跑者,只要你能完賽,記錄上便是一馬,你無須告訴每個人,每一馬是幾小時幾分鐘完賽的,你是第幾名等等,你只須衝進終點,完成那場賽事,你就完成了自我,你就在馬拉松普查網站上,又為自己登錄了一場完賽紀錄!

    你就是你,你就是你自己,在馬拉松賽道上!時序六月了,我們馬拉松跑者都知道「要放暑假了」!有人會出國跑馬拉松,有人會藉此機會好好休養雙腿雙腳以及十隻腳趾頭。

    有人會另外尋覓超馬賽程,有人轉往鐵人三項藉機練習騎車或游泳。我呢?四處打聽有沒有小型的賽事可以跑?(還真的有呢!)

    所謂小型賽事,是跑者頂多兩三百位,有時可能百來人。為了精簡人力,成本,通常都是折返個七八九圈的賽事,號碼布不郵寄,到現場親領;自備環保杯;沒有專場的跑衫;賽事晶片也有意思,多半套在手腕上,方便重覆折回起跑點時,伸手腕打卡;而另一端的折返點,則是人工操作,在你號碼布上打個勾,來回七趟就七個勾勾,來回九趟就九個勾勾,好玩吧!

    好了,我在追求百馬目標後,「放暑假」找小型賽事,便成了很大樂趣,能在六七八三個月裡,找出幾場全馬跑跑,我便有了自己的「暑假作業」了!

    跑馬拉松,到底有什麼意義?!我想,某種意義就是你不知不覺的,改變了自己。變黑,變壯,變意志堅強。變得可以跑鞋跑馬,亦可阿拖跑馬。

    變得每天不跑幾公里,渾身不對勁。變得寧可少睡幾小時,也要摸黑出門去跑馬。變得自己身體內在湧現了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動能。那動能驅使你,往前跑。

    你的一年不再是四季分明,你的一年是,上半季完成多少馬,下半季完成多少馬,而後,你的百馬紀錄將在幾年內實現!

    你,真的,不太一樣了。不跑馬,入了社會多年後的你,大概是不會說出「我要放暑假了」這句話。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一年四季,想運動,隨時可以出門。即便下雨,去運動中心,健身房,仍可運動。想運動,心念一動,即可行動。但馬拉松跑者,我想,一年應該是分兩季吧!中間界線,無疑是「放暑假」。

    真的是「放暑假」。無論你去看「運動筆記」或「跑者廣場」,大約到了六月起,直至八月底,賽事大量減少。間或有些賽事,亦都屬短程,頂多是半馬,但場次屈指可數。

    台灣的暑期,真的太熱,端午過後,六七八月,暑氣蒸騰,坐在那看書都汗流浹背了,何況出門到戶外運動!全程馬拉松動輒幾小時,豔陽下曝曬,是很違逆身體狀況的,賽事少,很合理。所以當我跑完五月份的幾場賽事後,離開會場時,總會聽到一些跑友互相祝福暑假快樂,下半年見,之類的祝福語。

    因為每個人對賽程的規劃不同,有人五月挑個一兩場跑,跑完就「放暑假」了,當然會對其他跑者揮揮手,說下半年見。也有跑者如我,跑不快,但很愛跑,盡量一場接一場,可跑就跑,於是我的暑假放得比較晚,要拖到六月中旬。而且,還拚命在賽事資訊上找看看有沒有七八月還能跑的賽事。

    偶爾看到一場,或一兩場,就興奮莫名,彷彿炎炎夏日裡看到一兩處沙漠綠洲一般,很期待,奔過去。

    我當然知道,另外有一群跑者,已經「進化到」跑那種「自助型」的超馬賽事,人不多沒關係,補給站零星沒關係,只要有賽事,補給自己帶,路上找小店,也就週末假日出門跑了。

    說真的,那真是要「進化到」超馬型的跑者,才得以領略其中樂趣,像我,連補給站很正常分佈的一般馬拉松,都跑得人仰馬翻的後段班,還真是連想都不敢想。

    這類型的超馬賽事,不求人多,有多少人出賽都可以進行,於是,就有一票不怕暑氣逼人的跑者,敢於在炎炎暑假裡照樣出賽。我想對他們這群超馬跑者,是無所謂「放暑假」的吧!但為數更多的跑者,「放暑假」無疑還是調節自己一年賽事規劃的中介點。

    這幾年漸漸把「完成百馬」當成自己跑步的一項目標後,我開始注意到怎麼規劃上下兩季的跑馬。上下兩個賽季,我各有一場必定追求的挑戰賽,上半季萬金石馬拉松,下半季台北馬拉松。

    兩場都是萬人挑戰的大賽事,不好報名,要看抽籤運氣。抽中了,也壓力大,兩場賽事對後段班的我,必須全程很ㄐㄧㄣ!三四小時可以完賽的人,或許不易聯想為何我們後段班跑萬金石,跑台北馬很吃力。

    這樣想吧,我若最快在五小時多可以完賽,跑一般的六七小時的賽事,算綽綽有餘,但碰上萬金石馬、台北馬,準時五個半小時、五小時四十五分關門,我若當天狀況不好,或天候超出預期,比如三月天的萬金石變很熱,或十二月天的台北馬成暖冬,那跑在邊緣人的感覺便「很刺激了」,往往刺激到不敢上廁所,不敢多喝水!撐到終點,往往一副強弩之末。

    但上下半季,選這兩場指標性賽事當目標,很奇怪,如同兩個座標一樣,在萬金石馬之前,每場賽事都像暖身操,一場接一場把自己推向最佳狀態;下半季,台北馬之前,每一場賽事也都似訓練賽,即使給的完賽時間較充足,你也會在心底鎖緊鏈條,愈靠近台北馬,你越加快身體與心理的建設。

    然後,那天一到,全力以赴,衝,衝,衝。而那之後呢,你當然不像那些菁英級高手,轉戰其他國家的菁英賽事,你只能回到日常,日常工作,日常生活,日常跑步,日常發呆,日常勤奮。

    但你也很不一樣了。你是一個上半季能完賽萬金石馬,下半季能完賽台北馬的跑者了。那不一樣的「感覺」,說穿了,也沒什麼了不得,每年有多少人能完賽這兩場賽事,不是嗎?

    但對一名跑者的你而言,完賽了萬金石馬,克服了台北馬,就好比在人生履歷表上,你填下某所大學的學歷,某家企業的經歷,某種專業的證照一樣,沒錯,別人也有,但「你總算也有了」!

    這是馬拉松賽事最迷人的地方,別人強,沒關係,你很弱,也沒關係,馬場上容納了不同程度的跑者,只要你能完賽,記錄上便是一馬,你無須告訴每個人,每一馬是幾小時幾分鐘完賽的,你是第幾名等等,你只須衝進終點,完成那場賽事,你就完成了自我,你就在馬拉松普查網站上,又為自己登錄了一場完賽紀錄!

    你就是你,你就是你自己,在馬拉松賽道上!時序六月了,我們馬拉松跑者都知道「要放暑假了」!有人會出國跑馬拉松,有人會藉此機會好好休養雙腿雙腳以及十隻腳趾頭。

    有人會另外尋覓超馬賽程,有人轉往鐵人三項藉機練習騎車或游泳。我呢?四處打聽有沒有小型的賽事可以跑?(還真的有呢!)

    所謂小型賽事,是跑者頂多兩三百位,有時可能百來人。為了精簡人力,成本,通常都是折返個七八九圈的賽事,號碼布不郵寄,到現場親領;自備環保杯;沒有專場的跑衫;賽事晶片也有意思,多半套在手腕上,方便重覆折回起跑點時,伸手腕打卡;而另一端的折返點,則是人工操作,在你號碼布上打個勾,來回七趟就七個勾勾,來回九趟就九個勾勾,好玩吧!

    好了,我在追求百馬目標後,「放暑假」找小型賽事,便成了很大樂趣,能在六七八三個月裡,找出幾場全馬跑跑,我便有了自己的「暑假作業」了!

    跑馬拉松,到底有什麼意義?!我想,某種意義就是你不知不覺的,改變了自己。變黑,變壯,變意志堅強。變得可以跑鞋跑馬,亦可阿拖跑馬。

    變得每天不跑幾公里,渾身不對勁。變得寧可少睡幾小時,也要摸黑出門去跑馬。變得自己身體內在湧現了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動能。那動能驅使你,往前跑。

    你的一年不再是四季分明,你的一年是,上半季完成多少馬,下半季完成多少馬,而後,你的百馬紀錄將在幾年內實現!

    你,真的,不太一樣了。不跑馬,入了社會多年後的你,大概是不會說出「我要放暑假了」這句話。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