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文資保存再利用 五溝水聚落辦伙房設計展

客家電視台/潘成旺 屏東萬巒 2024.06.03 19:30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是六堆客家聚落,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1710年,這裡也是全臺灣第一個,依文資法指定的聚落保存區,在莫拉克風災之後,政府幫忙修復了五棟三合院,居民擔心伙房成為擺設裝置,自動發起,如何活化伙房空間的設計活動,並在3日發表成果。 「在每個不同的環境的水,接觸到身體會帶來不同的感知。」 實踐大學建築系的學生,跟著老師到萬巒五溝村調研,以剛修繕完成的大我祖堂,當成設計的標的,希望能讓文資保存的伙房,活化再運用。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教授 賴明正:「希望說可以帶給,就是地方的這個五溝水的居民,或者是屏東的鄉親,可以對建築怎麼樣去處理,有關於人跟空間的關係,還有活動的關係,做一個新的一個討論。」 建築師 利培安:「我是五溝水人,半月池就是我們家。」 五溝社區除了邀請大學調研之外,也與建築師一起研究設計,守護五溝工作站站長劉晉坤表示,五溝水的社造工作,已經推動將近30年了,現階段,政府幫忙五溝水修復了五棟三合院,但修復完成之後,卻一直成為擺設裝置,沒有看到活化的痕跡,相當的可惜。 守護五溝工作站站長 劉晉坤:「光是一直修房子,修好了又沒在用,就會變成蚊子館一樣,就會很浪費,所以我們就希望說,這個推動這個活動,給大家有一個概念,大家再一起來努力來一起做這件事。」 建築師 利培安:「不需要這麼的被法規給綁住,但我們透過這樣的方式,其實也回來去思考,在接下來的這種所謂的,文資的這種使用再修正,有機會在5年之後,有沒有可能一個新的突破,這個新的突破是讓,真正可以願意留下來,住在這裡人跟新的進來的人,可以一起在這個地方共居共生。」 劉晉坤說,將老舊建築在維持舊有樣貌下,改造成現代人能夠接受的樣貌,並且能實際使用,實踐大學建築系學生,也將設計的理念具象化,希望讓社區營造工作,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