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專欄】經貿風險很少來自意外 ECFA問題大多有跡可循

銳傳媒/郭國興 2024.06.02 04:55

台灣係島型經濟,仰賴對外出口以帶動經濟成長。2023年,台灣對中國大陸與東協之出口35.2%與17.6%,分居前二名。 2010年1月「ASEAN 10+中國」啟動,衝擊台灣於中國大陸市場與東協市場之競爭力。

 

為因應此一情勢發展,政府加速與中國大陸於2010年6月29日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式宣告海峽兩岸Chaiwan (China and Taiwan) 時代的來臨。

ECFA的執行成效評析

自2011年1月1日兩岸ECFA生效以來,馬政府執政時期(2011~2015),列為ECFA早收清單出口貨品的增幅確實大於對中國大陸全部出口貨品的增幅;蔡政府執政時期(2017~2023),除2021年外,列為ECFA早收清單出口貨品的增幅反而小於對中國大陸全部出口貨品的增幅,見表1。

上述數據反映能否藉由ECFA提振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出口競爭力,還需視當時執政的政黨角色而定。故而,關稅減免並非提振出口萬靈丹,台商仍須致力於技術創新以提振出口競爭力。

累積2011年至2023年止,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貨品之關稅減免金額估計達101億美元,見表1。

經貿合作創造兩岸互惠共榮的雙贏局面

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絕大多數都是供應大陸台商加工後,再自中國大陸出口至歐、美市場的中間產品(零組件)。

依財政部統計處資料, 2021年台灣對大陸市場出口之結構,中間產品占比88.7%﹔機械與運輸設備占比6.5%﹔消費財(如農、漁業品)占比4.9%。

中間產品及機械設備二者佔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高達95.2%,消費產品僅4.9%,這顯示台灣對中國大陸之順差幾乎為台商西進投資帶動中間產品及機械設備出口到大陸的臍帶效果所致。

台灣出口零組件等中間產品,在賺取中國大陸市場幾百億順差的同時,中國大陸將零組件組裝為成品後出口,也同樣賺取對歐、美、日幾千億的順差。中國大陸除享受貿易順差所帶來之外匯累積及經濟增長外,也獲致就業增加及技術升級的利得。

兩岸經貿合作是亞太區域供應鏈關鍵的環節,實質創造了雙方貿易互惠、經濟共榮的雙贏局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