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張競》中美互動頻繁 臺灣仍為議題,但卻無法卡關

聚傳媒/ 2024.06.02 13:35

張競》中美互動頻繁  臺灣仍為議題,但卻無法卡關

張競》中美互動頻繁 臺灣仍為議題,但卻無法卡關

照片為美國國務院官網截圖

【聚傳媒張競評論】當大家將目光關注在兩強國防部長董軍與奧斯汀是否會在香格里拉會議會晤時,此時傳出中國大陸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應邀訪美,並與美國副國務卿Kurt Campbell會晤對話。雙方會後中國大陸外交部透過官方網站【外交部新聞】欄位,以「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舉行磋商」為題發佈消息。

美國國務院以media note規格在國務院網站,以“Deputy Secretary Campbell’s Meeting with PRC Executive Vice Foreign Minister Ma Zhaoxu“為題發佈新聞稿。次日(6月1日)新華社再以「馬朝旭就與美常務副國務卿會談向媒體吹風」為題發佈新聞通稿。

從詳細比對前述資料,可確認雙方對旁觀者所欲表述立場;但若比對中國大陸外交部網站所宣示要點與新華社通稿間之異同,吾人將可更深入理解北京所重視議題優先順序與輕重緩急。但從雙方在論述上之相似性,吾人可以確認雙方都有意保持溝通聯繫與對話。

儘管雙方都對臺海情勢嚴肅表態,但是很顯然臺灣問題應該不再能夠絆住雙方繼續往來過招。外國朋友問我應該如何定位此種發展態勢,我認為”Taiwan is still an issue, but not a factor anymore.”應該是最適當評估結論。

假若認真思考日前解放軍在臺海周邊,透過舉辦「聯合利劍—2024A」演習表達政治姿態,美軍刻意迴避保持距離低調應對,但在外交對話時,華盛頓還是保持不鬆口態度,對著臺海還是要提上兩句,然後北京亦是毫不假辭色態度強硬頂回去。其實就讓人想到,當年莫斯科對北約東擴多次出言警告,華盛頓與歐洲各國置若罔聞,最後在北約步步東擴趨勢下,就導致俄烏衝突至今難解。

華盛頓與北京積極對話,確實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臺灣總是必提議題;以往在臺北政壇,總是有人提醒莫成為大國強權擺佈棋子,但面對此等聲浪,當政者總是跟臺灣鄉親聲稱有能力當棋手,不會淪落成為棋子。究竟是棋子抑或是棋手,臺灣鄉親自有判斷。

但在此總還是要問,我們對馬朝旭與Kurt Campbell對話,究竟能否事前獲得告知,事後獲得簡報說明?我們總不能老是等到發新聞稿時,才能獲得資訊吧?

吾人必須要認識到,華盛頓面對北京時,絕對不可能是臺北代言人,從雙方晤談後在新聞公開資料所列清單看來,在華盛頓眼中,北京已經不再是個侷限於區域事務議題之對話目標,許多全球性事務與課題成為對話要項,在相當程度上算是華盛頓在拉抬北京地位與發言份量,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假若北京本身不能算是個咖,實力沒有達到讓華盛頓必須對話磋商地步,這些議題也不會擺在檯面上。

此外吾人亦要回想,0524北京與華盛頓透過視訊進行第二輪海洋事務磋商,此項互動過程與馬朝旭應邀訪美,並與美國副國務卿Kurt Campbell對話,是否存在任何聯結因果關係,確實值得吾人思考探論。辦外交時進程與節奏相當重要,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更是關鍵!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照片為美國國務院官網截圖

【聚傳媒張競評論】當大家將目光關注在兩強國防部長董軍與奧斯汀是否會在香格里拉會議會晤時,此時傳出中國大陸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應邀訪美,並與美國副國務卿Kurt Campbell會晤對話。雙方會後中國大陸外交部透過官方網站【外交部新聞】欄位,以「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舉行磋商」為題發佈消息。

美國國務院以media note規格在國務院網站,以“Deputy Secretary Campbell’s Meeting with PRC Executive Vice Foreign Minister Ma Zhaoxu“為題發佈新聞稿。次日(6月1日)新華社再以「馬朝旭就與美常務副國務卿會談向媒體吹風」為題發佈新聞通稿。

從詳細比對前述資料,可確認雙方對旁觀者所欲表述立場;但若比對中國大陸外交部網站所宣示要點與新華社通稿間之異同,吾人將可更深入理解北京所重視議題優先順序與輕重緩急。但從雙方在論述上之相似性,吾人可以確認雙方都有意保持溝通聯繫與對話。

儘管雙方都對臺海情勢嚴肅表態,但是很顯然臺灣問題應該不再能夠絆住雙方繼續往來過招。外國朋友問我應該如何定位此種發展態勢,我認為”Taiwan is still an issue, but not a factor anymore.”應該是最適當評估結論。

假若認真思考日前解放軍在臺海周邊,透過舉辦「聯合利劍—2024A」演習表達政治姿態,美軍刻意迴避保持距離低調應對,但在外交對話時,華盛頓還是保持不鬆口態度,對著臺海還是要提上兩句,然後北京亦是毫不假辭色態度強硬頂回去。其實就讓人想到,當年莫斯科對北約東擴多次出言警告,華盛頓與歐洲各國置若罔聞,最後在北約步步東擴趨勢下,就導致俄烏衝突至今難解。

華盛頓與北京積極對話,確實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臺灣總是必提議題;以往在臺北政壇,總是有人提醒莫成為大國強權擺佈棋子,但面對此等聲浪,當政者總是跟臺灣鄉親聲稱有能力當棋手,不會淪落成為棋子。究竟是棋子抑或是棋手,臺灣鄉親自有判斷。

但在此總還是要問,我們對馬朝旭與Kurt Campbell對話,究竟能否事前獲得告知,事後獲得簡報說明?我們總不能老是等到發新聞稿時,才能獲得資訊吧?

吾人必須要認識到,華盛頓面對北京時,絕對不可能是臺北代言人,從雙方晤談後在新聞公開資料所列清單看來,在華盛頓眼中,北京已經不再是個侷限於區域事務議題之對話目標,許多全球性事務與課題成為對話要項,在相當程度上算是華盛頓在拉抬北京地位與發言份量,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假若北京本身不能算是個咖,實力沒有達到讓華盛頓必須對話磋商地步,這些議題也不會擺在檯面上。

此外吾人亦要回想,0524北京與華盛頓透過視訊進行第二輪海洋事務磋商,此項互動過程與馬朝旭應邀訪美,並與美國副國務卿Kurt Campbell對話,是否存在任何聯結因果關係,確實值得吾人思考探論。辦外交時進程與節奏相當重要,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更是關鍵!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