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幼兒用藥指南:守護幼兒的用藥安全

Yes新聞/曾璟星 2024.06.01 06:21
幼兒用藥,須知因注意安全。圖/Ciprian Sam
幼兒用藥,須知因注意安全。圖/Ciprian Sam

幼兒用藥的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兒童用藥安全報告指出,兒童用藥錯誤率為成人的三倍。其主因為小兒用藥劑量計算不易,小兒用藥受到幼兒的身高、體重、年齡影響,導因於小兒對藥品的腸胃道吸收率、肝臟代謝率及腎臟排除功能尚未成熟,使得小兒用藥比成人更加困難也容易出現過量或藥物不良反應。且除了內服藥,外用藥膏也因為兒童角質層較薄穿透力高,孩童出現副作用的機率也比成人更高。

幼童的藥物不良反應,其中一項即為藥物過敏反應,常見如:皮膚紅疹、搔癢、口腔潰瘍、眼睛發紅、眼瞼嘴唇浮腫,喉嚨發癢或腫痛、咳嗽、鼻水、鼻塞乃至於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哮喘或氣喘)、發燒、低血壓(過敏性休克)。越小的幼童越無法表達身體的不適,若孩童有在使用藥品,需特別注意及觀察。

幼兒用藥的注意事項

如前文所述,小兒用藥劑量計算不易,可使用「兒童專用製劑」——根據 12 歲以下幼童的需求設計及發展出專門給幼童使用的製劑,如液劑、糖漿、顆粒、咀嚼錠。兒童專用製劑附有量具或餵藥器,讓家長能更精準量取藥量,且可避免磨粉破壞藥品劑型,降低受潮、變質的疑慮,且能針對兒童可接受的口味,避免因為孩童抗拒吃藥哭鬧而導致嗆咳或嘔吐的狀況。

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將大人藥品減量給孩子使用是不恰當的。圖/Unsplash.com
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將大人藥品減量給孩子使用是不恰當的。圖/Unsplash.com

除了建議家長選擇使用兒童專用製劑的醫療院所,平時給幼兒使用藥品時,應謹記下列「五要五不」:

l   五要

①「要」核對藥袋資訊:領藥時核對藥袋上姓名、藥名、數量,以免錯領藥品。

②「要」使用正確給藥技巧:瞭解各劑型的使用方法,針對不同年齡兒童採取適合的給藥方式,以提高服藥順從性。

③「要」注意兒童用藥後情形:兒童用藥後應留意其身體變化,如出現不適,應儘速回診。

④「要」記錄兒童過敏之藥品:若發生過敏反應,應將藥品記錄於兒童手冊,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或藥師。

⑤如有疑義,「要」諮詢藥師或醫師:藥品的使用如有疑義,應諮詢藥師或醫師,例如:如何使用栓劑藥品?兒童將藥吐出是否需要補服?

 

l   五不

①「不」自行購藥給兒童使用:尤其 3 歲以下兒童,最好經醫師處方或指示使用藥品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或發生藥品不良反應。

②「不」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應遵循藥袋或醫師藥師指示,例如:抗生素藥品應整個療程服用完畢,以免發生抗藥性。

③「不」任意放置藥品:藥品應放置於兒童不易拿取處,磨粉後的藥品應避免受潮,勿放置冰箱;肛門栓劑須放在乾燥陰涼處或於冷藏;部分藥水經打開或乾粉泡製後需冷藏保存,請詳閱藥品說明書。

④「不」自行使用之前未用完的藥品:未使用完之藥粉或藥水易變質,當次未用完應予丟棄。

⑤「不」建議藥品與果汁或牛奶一起使用:應以開水服用,不建議將藥品加在牛奶或果汁中,以免產生交互作用。

再次強調,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將大人藥品減量給孩子使用是不恰當的,且磨粉分包可能導致藥品無法辨識、劑量不均勻、破壞劑型後的藥品安定性改變、研磨機器因長期使用而發生藥品交互污染。多種藥品混合於同一分包中,也常出現以下情況,如:有些症狀已經緩解時,無法停止使用症狀緩解藥品,而得繼續服用整包粉包。另外,磨粉後的藥品,增加與味蕾接觸面積,更容易感受到「很苦、有怪味」,使孩童更加抗拒不易餵食,反造成病兒嘔吐。

許多家長會問,若真的發生吐藥情形該怎麼辦才好?是否需要補吃藥呢?這種狀況分為兩種,若孩童是吃了之後立刻吐藥,可詢問醫師或藥師是否需要補服;若吃藥半個小時後才吐藥那就不需要補服。

錯誤劑量的藥品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圖/Unsplash.com
錯誤劑量的藥品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圖/Unsplash.com

幼兒身體機能發育不成熟,使用錯誤劑量的藥品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父母看著孩子生病難受的同時,也需要記得如何才能讓孩子獲得正確的、適宜的用藥,千萬不可在沒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給予孩童使用大人的成藥、使用前次剩餘的藥品或哥哥姐姐的藥品。若家中真的有多的症狀緩解藥品,則可在看醫生時詢問該藥品是否可繼續使用,避免醫師重複開藥造成浪費。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當孩子生病時,父母都會又擔心又焦急,但請記得積極為孩子的醫療品質把關,前往使用「兒童專用製劑」的醫療院所,遵循專業醫師及藥師的建議,並正確的服用藥品,才能讓孩子早點康復。保護病人的用藥安全一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兒童的用藥安全更需我們加油,在孩子還不會自行完整表達的時候,需要父母多用心,養成正確的用藥知識,使用對孩子真正友善的藥品,也多注意是否有藥物的不良反應,才能共同創造更安全的兒童用藥環境。

文章出處:食藥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