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瘦子竟也會有高血壓!高血壓其實有分「這2種」...「8個問題」評估你是不是高風險族群

良醫健康/ 劉芮菁 2024.05.31 09:00
瘦子竟也會有高血壓!高血壓其實有分「這2種」...「8個問題」評估你是不是高風險族群https://ihealth.bwnet.com.tw/AC_Gallery/2022/08/f8f29112-b1c4-b632-f1b3-f474e8bc1535.jpghttps://ihealth.bwnet.com.tw/AC_Gallery/2022/08/f8f29112-b1c4-b632-f1b3-f474e8bc1535.jpg

高血壓(Hypertension)是在中老年人很普遍、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目前台灣約有300多萬人患有高血壓,但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壓患者。而且大部分高血壓患者也沒有將血壓值 控制在理想的範圍內。然而,高血壓及與其相關的併發疾病,如腦中風、 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動脈剝離、心臟衰竭及腎衰竭等,都是造成死亡或殘疾的重要原因。

要預防高血壓,除了要對高血壓有充足認識,也要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先了解到自己是不是高血壓的高風險族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出的《高血壓防治學習手冊》,列出高血壓的危險因子,以及危險因子評估自我表,讓民眾可以透過簡單的10個問題知道自己是不是高血壓的高風險族群,進而在生活上做調整,預防高血壓帶來的嚴重併發症。

血壓是血液流動衝擊血管壁引起的壓力,它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血壓只是一種使血液能夠灌流到組織中的力量。因為組織每一分鐘所需的血液量都在改變,所以 它需要的血壓也就不同。血壓可分收縮壓和舒張壓。

血壓分兩種:

一、收縮壓:心臟收縮時,血液作用在動脈壁的力量。
二、舒張壓:心臟鬆弛時,血液作用在動脈壁的力量。

高血壓的標準

  • 收縮壓持續高於140mmHg
  • 舒張壓持續高於90mmHg

收縮壓高可能表示,主動脈和其他大血管內可能發生動脈硬化改變、老化,或是失去彈性,也可能受到情緒壓力的影響。舒張壓高可能是因為,小動脈的口徑減少以及粘稠度增加,使血管阻力增加,導致小動脈內的壓力增加。

【延伸閱讀】「高血壓」標準值是多少?症狀為何?預防高血壓飲食禁忌:少吃鹽不如多吃鉀!

高血壓的分類

高血壓分成「原發性高血壓」和「續發性高血壓」兩種。

一、原發性高血壓

佔高血壓患者的95-99%,血壓升高的原因不明,可能是遺傳或生活型態因素導致,這類患者有許多共同特徵,例如家族性的高血壓,或是高鹽分的飲食。原發性高血壓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服藥來控制,患者必須長期服藥。

二、續發性高血壓

佔高血壓患者的1-5%,通常是因為生理變化或疾病引發的高血壓,例如主動脈狹窄、懷孕、內分泌異常或腎臟疾病等。續發性高血壓經過治療病因後,可以治癒或緩解症狀。

高血壓的危險因子

不良的生活型態也容易使血壓升高,常見的危險因子有:

  1. 體重過重
  2. 鈉鹽量攝食過多
  3. 運動量不足
  4. 過度飲酒
  5. 吸菸習慣
  6. 心理壓力

另外,95%的高血壓患者找不出明顯病因,與家族病史、遺傳體質有關,雖然肥胖的人比較容易有高血壓,但不代表瘦子就不會有高血壓,只是罹患機率比較低。

【延伸閱讀】吃水果竟會脂肪肝、高血壓!減肥名醫:水果就是農場產生的「糖果」

高血壓危險度的自我評估表

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但可以透過評估自己的生活狀況,來了解自己是否為高血壓的高危險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危險因子評估表」如下:

一、你的家族中有55歲以下男性、或65歲以下女性患有心血管疾病嗎?
二、你有抽菸的習慣嗎?
三、你的膽固醇是否過高(超過200mg/dl)呢?
四、你有飲酒的習慣嗎?
五、你經常食用高鹽高鈉的食品嗎?
六、你的體重是否過重(BMI值超過27)呢?
七、你是屬於久坐型生活型態嗎?
八、你每週運動次數少於三次嗎?

以上8個問題,如果回答「是」項目越多,就越容易得到高血壓。

如何正確量血壓?

要判斷自己是否有高血壓,除了回頭檢視生活習慣外,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就是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但量血壓也是有眉角的,做好正確的準備動作,才能量出準確的血壓。

一、量血壓的最佳時間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家棟在〈長庚醫訊〉指出,一般建議早上起床後或晚上睡前測量,因為這兩個時段血壓較低,視同基礎血壓。此外,每天測量的時間最好固定。

二、量血壓前的準備動作

測量前要先將手臂上的衣物脫下,休息5分鐘。
血壓計、手臂與心臟齊高,手掌向上。
第一次測量需左、右手皆測,以較高值為準。
在沐浴、飲酒、飯後半小時內不要測量。

三、多久測血壓一次?

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至少量一次血壓,以下7種人則建議每月至每週測量血壓:

  1. 有高血壓家族史
  2. 40歲以上且肥胖或工作壓力較大
  3. 女性更年期過後
  4. 心血管疾病患者
  5. 中風患者
  6. 慢性腎臟病患者
  7. 已經接受降壓藥治療的患者

【延伸閱讀】比高血壓還可怕的,是「血壓忽高忽低」!中醫師:夏天少做這件事,讓你心、腎都受傷

參考資料:
聖保祿醫院:認識高血壓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認識高血壓
長庚醫訊:血壓高不是病?高起來要人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血壓防治學習手冊
台東基督教醫院:隱形殺手連環扣──高血壓的防治

責任編輯:劉芮菁
核稿編輯:呂宇真

延伸閱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