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26歲貧血竟確診腸癌晚期!標靶藥合併化療助他找回新希望!

今健康/今健康 2024.05.29 10:01

大腸直腸癌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加上不具特異性的腹痛、腹瀉等情況,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若沒有定期篩檢的習慣,即可能在癌細胞發生轉移後才確定診斷,將大幅下降治療預後,讓人灰心喪志。所幸,隨著精準醫療不斷進步,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漸漸走向個人化的多元標靶藥物或免疫等治療,可供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患者多項治療選擇。以國人最常檢驗的RAS基因來說,舉例可以針對未突變者,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標靶治療合併化療,能有效幫助患者延長存活,還有機會縮小腫瘤進而手術,為晚期轉移患者帶來治癒的希望。

別再輕忽這些腸癌警訊!早期發現有機會透過切除治癒!

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學緯醫師說明,大腸直腸癌常見的症狀包含便秘、腹瀉、血便、腹部不適、體重下降、排便困難、貧血等。若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也會依照部位而有不同症狀,像是呼吸喘、黃疸、骨頭疼痛等症狀。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很多情況都會造成腸胃不舒服,也會有類似便秘或腹瀉等問題,建議可從持續時間做觀察,通常大腸直腸癌所引發的症狀會持續較久,可能長達數週、數月。若出現血便狀況,也可以顏色稍做鑑別,一般來說會以鮮紅色或暗紅色為表現。提醒女性朋友要記得別和自己的經血混淆了!

賴學緯醫師呼籲,一旦有持續性或多項症狀反覆發生,建議及早就醫進行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大腸直腸癌,通常會有很好的預後。此外,因為大腸直腸癌通常是由息肉慢慢癌變,定期篩檢也有助早期發現,切除後能避免後續病變風險。建議50歲以上或有相關家族史,可以提前或增加篩檢頻率,預防大腸直腸癌帶來的威脅。

部分患者發現即晚期預後差   制定個人化治療別忘「基因檢測」

目前臨床大部分的患者都有機會在早期發現,藉由手術達到治癒目標;但仍有約3成左右的患者,初確診即屬於晚期轉移。在以往尚未有精準治療的年代,這些患者平均的五年存活率僅接近1到2成,面臨了極大的治療瓶頸。

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現在國際治療指引與趨勢皆建議晚期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可以先透過基因檢測,瞭解合適自身的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再決定接受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等合併治療,將所有可能逃竄轉移的癌細胞毒殺或緩解症狀,讓往後的治療目標更加明確,藉由這個過程,也能讓原先的腫瘤有機會縮小,提升手術切除的可能,還可以避免體內癌細胞伺機活化,增加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倘若出現抗藥性,也可以藉由基因檢測找出問題,幫助醫師選擇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有助避免無效治療和不必要的副作用。

有無RAS突變成用藥關鍵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標靶合併化療」突破瓶頸

賴學緯醫師以三軍總醫院為例,目前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常規檢查包含RAS(KRAS、NRAS)、BRAF、HER2、NTRK、RET等,而健保目前給付之檢查項目為RAS,可先利用其找出合適自身的標靶藥物,若沒有RAS突變,現在臨床第一線標準用藥可以考慮優先選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標靶合併化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同時達成縮小腫瘤作用,讓晚期轉移患者甚至有機會接受手術切除,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約11個月,平均存活期突破2年,不只增加整體預後,還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健檢發現貧血意外確診晚期腸癌?少了這「步驟」竟讓腫瘤變大又變多⋯⋯

過去曾收治一名年輕男性,因為健檢時意外發現貧血問題,糞便潛血檢查也有問題,進一步使用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患晚期大腸癌且已轉移至肝臟,起初先選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標靶合併化療,腫瘤雖然有明顯縮小,但因為該個案對手術有疑慮,希望能接續使用藥物治療,因此錯失最佳的手術時間。隨著時間進展,慢慢的腫瘤又開始有變大的趨勢,甚至從原先的一顆變多顆,才驚覺要盡快接受手術。再次選擇合適的治療組合後,才將腫瘤控制進而切除,目前仍持續穩定追蹤、沒有復發的跡象。

確診腸癌不氣餒!及早發現接受治療才安心

賴學緯醫師呼籲病友,發現大腸直腸癌轉移不用太灰心,現在治療方式不斷地進步,重要的是盡早發現開始治療,才有機會擺脫晚期陰霾。特別是年輕族群,務必要多注意自身狀況、安排定期篩檢,別自恃年輕而忽略相關症狀。

TWN-954-0524-80001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延伸閱讀》

.擊退晚期大腸直腸癌攻略!精準治療突破最惡基因

.便便見血竟是腸癌第四期!?標靶接力治療有機會剷除腫瘤!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