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瓦奇里納獎」獲獎藝術家曾嬿圩赴虎科辦個展 以「圍繞」為題呈現獨特創作手法

新頭條/ 2024.05.27 16:30

記者李喬智/雲林報導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5/27(一)舉行「圍繞IV_編織藝術 曾嬿圩創作個展」開幕暨導覽活動。本次展出作品64件,藝術家曾嬿圩利用纖細的縫線,形塑不同材質的舊衣物,賦予材料新生命,也為舊物件建立新造型,並提出曾經為人類所用之物品,在文明社會的發展下為何變成垃圾與災難的反思。

曾嬿圩具備豐富的國際駐村與展覽經驗,其作品自2014年起,即在世界各地的國際紡織藝術雙年展受邀展出,包含美國、法國、俄國、義大利等共16國;2015年曾嬿圩自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後,持續在加拿大、拉脫維亞、美國、西班牙和臺灣等國內外擔任駐村藝術家,並於國際獎項「義大利第10屆瓦奇里納獎」與「第7屆世界紡織藝術雙年展之小型項目」分別獲得第三名及第16屆李仲生視覺藝術獎。


▲虎科大藝術中心主任李彥希勉勵學子觀展,重新思考閒置衣物與自身生命故事的連結。(圖/虎科大提供)

依字典解釋「圍」是布料單位、包捆,「繞」是依圈子走、糾纏彎曲,「圍繞」則是曾嬿圩的工作場景,更是她創作過程的雙手動作。曾嬿圩以獨特的創作手法,結合紡織、雕塑和偶戲進行藝術表現,透過解構舊衣廢布與在地纖維,再將其重新組合,創造出人形與環形的立體創作。藉由被淘汰的舊衣物創作出的「人偶」,呈現物件上的情緒,暗示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曾嬿圩表示,材料來自其走訪世界各國的蒐集,成為該地的地理座標和歷史延伸,也反映出當地社會文化、氣候與自然景觀。即使與當地民眾有語言的隔閡,但她以手作坊、照片或介紹台灣等,透過手與手、材料及圖像等非語言方式進行溝通,體驗當地的社會習俗與生活習慣,交流雙方的思考方式,與當地環境建立連結,並以創作將這些記憶、歷史和講故事的概念結合在一起。


▲藝術家曾嬿圩以縫線賦予舊衣物新生命,並提出舊衣物在現今為何變成垃圾與災難的反思。(圖/虎科大提供)

虎科大藝術中心主任李彥希表示,人的生命中有許多衣服是有記憶的,即使許久沒穿卻捨不得丟棄,此次展出作品呈現舊衣的再用,符合永續發展趨勢外,也傳遞出衣服對於人的記憶、情感與土地的關係。期許學子從中獲得啟發,面對這些閒置衣物是否再次賦予其新生命,並思考其與自身生命故事的連結。

展覽系列活動另有講座與工作坊,虎科大將於展期間舉行國際駐村講座「全球紡織藝術之旅」,邀請曾嬿圩分享駐村方法及申請經驗,並由其帶領「纏繞的舊衣廢布偶創作」工作坊,引導學員實務創作,共同探索藝文領域的多種可能性。展覽自即日起至6/28(五)止,於虎科大第二校區綜三館展覽室展出,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