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再聞蟬音

銳傳媒/李培雄 2024.05.26 08:38

台北的天空陰霾驅不散,細雨隨時來。傍晚我如常上後山漫步,徜徉於被雲霧浸漫的山、樹之中,別有一番野趣。

此時鳥叫依舊,但蟬鳴再聞,不禁脫口而出,「蟬兄弟(姊妹),歡迎回來。」

其實,我說歡迎蟬兒再回是不正確的,因為今年出現的蟬,形、聲如舊,但「已非去年蟬,」而是它們的後代親戚而已。

這些蟬幾乎在每年五月底出現,在10月底消失。公蟬們在樹梢間嘶嘶嗚叫,或重唱,或合唱,或獨唱,每當有人接近時,它們便敏感的自動降音,甚至停止。

[caption id="attachment_62749" align="alignnone" width="612"] 蟬又名知了,春秋時被稱為蟪蛄,大陸某些地區稱它們為蜩,螗等。(圖/取自網路)[/caption]

蟬又名知了,春秋時被稱為蟪蛄,大陸某些地區稱它們為蜩,螗等。全世界大約有近3000種蟬,分布於溫帶及熱帶地區。

我們看得見的成蟬,其壽甚短,大約是60至70天而已。莊子曾說「蟪蛄不知春秋。」意即蟬壽命很短,不知道春天和秋天的存在,以致歷代許多騷人墨客常以蟬為題,感嘆時光流逝、人生短暫。

但我們看不見的蟬(若蟲,即幼蟲)在黑暗的地下生活時間更長,大約有三、四年甚至十餘年的時間。

記得三、四歲時到草屯鄉下的外婆家小住,小舅舅常帶著我及妹妹到附近的相思樹林裡把小樹枝頭沾上黏劑,綁在細長的竹竿頭,以此捕捉大黑蟬,只要能黏上二、三隻,就能讓我們幾個小毛頭樂上一整天。

上小學後更肆無忌憚,每每於夏季水稻結穗前後,與同學偷偷溜進稻田,從綠油油的稻葉上抓取小綠蟬,置於小玻璃罐裡回家或到學校把玩。

如今思之,不免心中有愧、懺悔,畢竟,它們也是生命啊!我們這些小屁孩何其殘忍?而蟬何其無辜?

歷代歌詠蟬的詩人墨客不少,如曹植(魏)、郭璞(晉)、虞世南、駱賓王(唐)到宋朝的朱熹、王十朋及吳敏等,各有佳作。

其中唐朝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及李商隱的「蟬」更被稱為詠蟬三𠎀。

虞世南歷經南陳、隋朝至初唐獲重用,是凌煙閣24功臣之一。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官埸得意,以這首五言絕句暗喻自己高潔,不需借助外力便能把影響力遠傳。

與此相對的是宦海落魄才子駱賓王的詩作「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駱賓王先是犯顏直諌武則天而下獄,他便以這首詩發發牢騷。

之後徐敬業舉兵反武后,駱賓王為他作「討武曌檄」而名震天下,連被他駡得不成人形的武則天,也對他的文釆讚嘆不已。

虞、駱兩人際遇、感受欣、悲大不同,卻都能拿蟬作文章,留下千古傳誦的佳句,讓人好生佩服。

不過,若要比較,我更欣賞駱賓王,尤其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這兩句。大才子懐才不遇往往讓人感慨、同情。

熱門關鍵字:

專欄 武則天 地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