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吃飽空腹都脹氣,恐小腸菌叢過度增生!7要訣避免SIBO找上門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4.05.22 10:53

餐後脹氣是現代人普遍的身體毛病,而若明明沒吃甚麼東西,甚至是空腹的情況下,卻有脹氣情形,且持續七、八個小時都無法緩解,即有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簡稱SIBO。

吃飽空腹都脹氣,恐小腸菌叢過度增生!7要訣避免SIBO找上門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醫師表示,在正常的腸胃蠕動功能下,我們所吃進去的食物會在順利消化後,進入大腸才產生氣體,並透過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而在SIBO的情況下,卻由於消化不良或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沒有完全消化,並且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就會有脹氣、腹脹不舒服的狀況。

SIBO易復發,找出肇因是診治及預防重點

接手家族企業的高小姐,由於自我要求較高,壓力相對較大,自覺一兩個月以來進食時常常覺得食道有卡頓感,且容易脹氣,即使空腹狀況下也有脹氣情形,導致食慾低落。雖然因脹氣情形已看過不少門診,連腹部磁振造影檢查也找不出問題。直至透過聯欣診所功能醫學的角度,經過完整的檢測如腸道菌相功能檢測、腸保健康套組2.0,釐清相關症狀,才找出真正的原因。

客戶由於壓力大,致使腸道蠕動不良,且有消化酵素過低情形,是造成SIBO的原因,這也導致她經常脹氣。脹氣是SIBO的主要症狀,經常的腹脹,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即是食慾不振,面對營養及美味的食物卻不能如常享用,不僅有礙營養的吸收,更是極大地影響生活品質。

顏佐樺醫師表示,由於SIBO非常容易復發,若只是針對SIBO所引起的腸胃症狀處理,復發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唯有釐清成因才能有效診治與預防。SIBO主要成因有四,如客戶經過檢測後發現有相關情形,就須特別留意:

造成SIBO的4大主要成因。(圖表提供/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造成SIBO的4大主要成因。(圖表提供/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造成SIBO的4大主要成因

1.胃酸酵素不足:胃酸、膽汁、酵素分泌不足,使得食物未被充分消化,促使細菌進入小腸繁衍生長,引發SIBO。

2.蠕動不良:蠕動功能不佳,食物及液體停留在腸道中致使細菌生長,或小腸內的細菌無法清除,則會加劇SIBO情況。

3.藥物及免疫力不佳:長期使用制酸劑、慢性疾病用藥可能會影響胃酸、膽汁、酵素分泌;免疫力下降,易使腸道受感染,均可能導致SIBO。

4.喜愛吃精緻糖、易脹氣食物:食用精緻糖和易脹氣食物可能導致腸道產生過多氣體,提供細菌生長的環境,增加SIBO的風險。

維持腸道環境平衡7要訣。(圖表提供/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維持腸道環境平衡7要訣。(圖表提供/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7要訣避免SIBO找上門

SIBO可以透過「乳果糖呼氣測試」檢測而出,若乳果糖被小腸細菌發酵產生氣體,就能診斷為SIBO。腸道菌相功能檢測、腸保健康套組2.0檢項則可輔助更為全面地瞭解腸道健康狀況,確認造成腸道環境失衡的原因。腸道環境的保健,可以從以下日常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

1.細嚼慢嚥、飯水分離:有助於提高食物在口腔和胃部的消化效率,促進上消化道消化。

2.可適量攝取酸性食物:如消化不良可搭配一點酸性食物,如蘋果醋,可刺激胃酸分泌。

3.補充消化酵素:如食用木瓜、鳳梨等天然食物,或在醫師及營養師建議下,食用消化酵素保健品。

4.避免食用過多精緻加工及易脹氣食物: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保持腸道健康。蘆筍、豌豆、洋蔥、韭菜等雖然是蔬菜,但含有較高的纖維和難消化碳水化合物,亦容易造成腸道脹氣不適。

5.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醫學上定義三天一次排便為正常排便狀況,但每天排便才是健康的指標。若有排便不順的情形,可以進一步探討是否是水分攝取、油脂、膳食纖維或運動量不足等。補充膳食纖維時,可補充可溶性纖維,如木耳飲。如為不可溶性纖維,須注意水分是否充足,以避免便秘情形發生。

6.釋放壓力:由於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進而導致腸胃蠕動不良。釋放壓力以維持腸胃蠕動功能正常運作,減少SIBO的發生。

7.避免久坐:站立半小時或進行適當運動有助於促進消化。對於行動不便的人士來說,則可以透過腹部按摩達到效果。

👉推薦閱讀:腹脹元凶不只消化不良,這些疾病也有關!緩解腹脹怎麼做?

👉推薦閱讀:上腹痛、腹脹,小心消化不良!夏子雯營養師:「這時間」補充酵素助消化

【延伸閱讀】

頭暈是真地震?假地震?吳宛容中醫師:5招舒緩「地震後頭暈症候群」

隱性飢餓是什麼?揪3大症狀!簡鈺樺營養師:3方法降低隱性飢餓

胸悶心悸、喘不過氣,竟是溼氣大惹禍!涂育維中醫師:4招治療胸悶心悸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41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