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嘉義人醫會偏鄉往診 讓貧病患者感受到愛與關懷

慈善新聞網/ 2024.05.20 08:39

愷杰醫師陪伴老奶奶走回家,並請她要照顧好自己,讓她感受到人醫會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唯有走入案家,才能看到患者居家環境及支持系統,也才能更深入瞭解他們的困難及需求。」慈濟嘉義人醫會每個月固定往診,走入偏鄉及貧病家庭,發現個案就醫及用藥等問題,克服患者困難,給予實質的幫助及心靈的慰藉。

  大林慈院張愷杰醫師,來自馬來西亞,在大學時期就參與慈青及志工活動,在畢業後到醫院做研究,因而發願要當醫生救人,進而來台灣就讀慈濟大學醫學系,並決定留在台灣行醫,張醫師表示,參與人醫往診讓他收獲很多,在醫院或臨床看不到個案的情形,當走進患者的居家去看,才能瞭解他們的生活、工作或環境所造成的健康問題。

大林慈院張愷杰醫師走入偏鄉,為貧病患者看診。

  每個個案背後都有段艱辛的故事,曾經中風傷及腦部的張先生,行動不便也無法言語,在人醫會往診的這段時間,都未曾見到家屬,只有張先生獨自坐著輪椅在門口等候,也曾血壓過高及身體多處傷口未處理,人醫會予以治療及用藥,張愷杰醫師發現他的藥物短缺,包含了重要的抗血小板及降血脂等藥物。

  因張先生無法言語,也聯繫不到家屬,藥師籃文檳檢視他的藥袋,靈機一動,打電話聯絡個案常拿處方箋的社區藥局,張愷杰醫師並記下藥物名稱,發現個案因沒有回診,有半個月沒有服用藥物,對健康是很危險的,他立即留下字條給家屬,請他回診時給醫生看,並同步請志工傳給大林慈院社區醫療部,建議申請居家醫療,解決就醫不便的情況。

(上)張愷杰醫師(右)與藥師籃文檳,以電話聯繫社區藥局,並記下個案用藥情況,給予患者醫療的協助。

  在大林,一位殘障的兒子照顧卧床的母親,張愷杰醫師細心幫奶奶看診,並在檢視傷口時,發現奶奶的尿濕床單,他立即與醫護同仁及志工,細心的幫奶奶換上乾淨的尿布、床單,熟練的動作令人讚不絕口,張醫師表示,當醫護人力不夠時,他會協助換床單、抽血等,更能瞭解護理人員的工作,體會到團隊要互相照顧。

  而在偏鄉,老老照顧的比例越來越高,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的吳奶奶與行動不便的先生同住,在治療期間,最大的問題是就醫不便及經濟困難,吳奶奶每週要自行包計程車看診,每次費用約一千多元,累計下來是筆開銷,若遇緊急病痛也無人可幫忙,二個月前經由人醫會劉英美提報給長照單位,卻因吳奶奶沒有電話可聯繫而中斷。

患者因未回診,沒有藥物治療,張愷杰醫師寫字條留給家屬。

  「她孤立無援、求助無門,要想盡辦法幫她。」劉英美並不放棄,她耐心的聆聽吳奶奶訴說,找出問題點及可幫助的地方,發現她若要叫計程車,會去找住附近的姪子,劉英美則牽起她的手,一同要走到她侄子家,但因路途較遠,最後留下了姪子的電話,劉英美表示,現在有了這個聯絡管道,希望可以再重新提報協助。

  「阿嬤,妳辛苦了!」張愷杰醫師以親切的台語,並輕抱著吳奶奶,奶奶不禁紅了眼眶,眼淚撲簌簌不斷的流不,沙啞的聲音道盡這些日子的病苦及所受的委曲,奶奶悲傷的表示:「也只有你們還一直這麼關心我。」大家予以安慰,張醫師陪伴奶奶走回家,並請她要照顧好自己,讓奶奶感受到人醫會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張愷杰醫師幫卧床奶奶看診,並給予溫馨的關懷。

  張愷杰醫師表示,在往診時,能與病患及家屬有較多的互動,除了關心病人以外,也要關心照顧者的身心狀況,當照顧者倒下了,病人也跟著失去照顧,適當地表達同理心,出自內心的關懷,更能讓病人及家屬得到安慰,也是給他們支持的力量。

「阿嬤,妳辛苦了!」張愷杰醫師輕抱著淚流不止的長者,人醫會給予安慰及關懷。

撰文、攝影/劉麗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