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臺灣史前館「微觀史觀」展 認識臺灣史前時期

客家電視台/陳君明 臺東 2024.05.17 13:00
明天(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就展出近年來導入科技考古,透過分析出土文物的植物矽酸體、玉,玻璃及礦物等特有成分,推論千年前,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活與世界的貿易交流。 民眾拉出展板上的稻穗、竹子標本,一一比對,從中取得的植物矽酸體樣貌,而這微小的矽酸體卻可以應證,早在3500年前,臺灣史前人類栽種的糧食,使用的自然器具等,進而推測卑南遺址聚落的生活樣貌。 史前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 康芸甯:「(矽酸體分析)多獲取一些,以前不太了解的一些資訊,那可以對史前人類的一些生活或是環境,有更多的了解。」 一顆顆猶如米粒大小的鈴型玉珠,是從東南亞國家考古發現,但內含錳鋅元素含量比例高,就是臺灣玉的特徵,也證實4千年前新石器時代,Made in Taiwan的玉器產品,已外銷東南亞,但這些史前人類製玉的技術,仍是未解之謎,難以復刻。 史前館研究助理 姚書宇:「這些技術我們其實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還要繼續再研究,包含就是現在還是未解之謎的,那玉管,30公分的玉管,到底要怎麼在這麼長的玉管裡面,鑽出一個那麼長的洞,然後空間又那麼小。」 有別於過去考古展覽,僅展出出土文物,近年來因科學儀器及研究方法的演進,考古學者用顯微鏡,尋找文物上微小的線索,史前館就以矽酸體、玉、玻璃及礦物等,4大主題,用不同的證據與角度,從顯微鏡下的微觀,展現史前史。 民眾 童小姐:「那我沒想到在考古上面還可以碰到,比較偏生物學或植物學這一類的東西,所以我剛看了一下影片,我覺得滿有趣的。」 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葉長庚:「近年來所謂的科技考古的發展,去了解過去,我們從一般考古發掘裡面看不到的資料,以及這樣的一個研究,它為臺灣的史前史帶來什麼樣新的史觀。」 臺灣史前館也表示,這次的「微觀史觀」特展為期將近1年,增加了許多互動多媒體,也仿製了史前出土的玉器裝飾品,讓民眾配戴體驗。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