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俞國基在戒嚴時期總編輯了二家「黨外」日報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所謂「黨外」的民主運動開始興起。
俞國基在戒嚴威權時期,任高雄吳基福創辦的台灣時報總編輯多年,勇敢秉持新聞自由、民主,人權理念,邀請開明專家學者寫專欄,對開始興起漸雲湧的「黨外」活動和主張,開始有最多報導評論。
由俞夫人陳冷主編的台時創刊副刊,比照三大報副刊讀者必讀的「方塊」,邀高手寫很有特色的方塊專欄,刊登很多台北三大報不登的鄉土作品,勇敢耕耘播種鄉土文學,並設供大專生自由言論的《學校風景線》專欄,每日有副刊,讀者多受矚目。
台灣時報很快成為發行三、四十萬份的第四大報。卻引來警調的「拜訪」,被禁止出境。
[caption id="attachment_60940" align="alignnone" width="775"] 俞國基、陳冷伉儷 呂自揚提供[/caption]俞國基1977年轉任台中台灣日報總編輯,對「黨外」人士在省議會的活動、言論,皆大篇幅報導支持,發行快速到達30萬份。後來在美期間高水準的報導評論,也都「內銷」。
俞國基總編輯七、八年被視為「黨外日報」的二大民營報,報份多,新聞報導和開明社論,對台灣整個民主運動的發展與促進,可說是最有貢獻的不掛名推手。
七、記寫第一手見聞,有人物,有事件,有嚴肅,也有趣味
《編輯台憶往》全書26篇,每篇都有記寫許多不為人知的第一手見聞與觀察,有事件,有人物,有分析;有統有獨,有左有右。有國內有海外,有荒唐有惋惜有悲憫,有嚴肅也有趣味。大大小小不為人知的故事,都是這個時代的見證。例如: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旅美名作家陳若曦返台,正好也回台的俞國基告訴她:這個事件基本上是情治機關一手打造的陷阱。我用一句話概括,「未亂先鎮,鎮而後暴」。
不久蔣經國召見陳若曦,她就引述俞國基的話,經報刊報導,「先鎮後暴」成為大家都熟悉的美麗島事件評語。
○ ○
台灣日報老闆傅朝樞與當時的總統府祕書長蔣彥士、掌軍權的王昇交好。1979年初台灣日報,被當局以言論過激,由軍方收購,卻獲准包括出售房地產之全部巨款匯美國。在舊金山購買房屋與地產,「經手的地產商即為蔣氏女友的兒子」,佣金龐大。
○ ○
1970年代,美國、日本大都市已有脫衣舞。號稱孔子七十七代孫的台大教授孔德成先生,「初次訪日歸來,最津津樂道的,便是去東京看了脫衣舞。」
○ ○
美國在1970年代,每年邀台灣學術、藝術傑出人士訪美40天。俞國基1978年獲邀,選參訪紐約時報、時代周刊、哈佛大學,著名博物館美術館,紐奧良爵士樂等處,導遊說:「有一位台灣畫家訪美,竟一頭鑽進紐約的姊姊家中,足足住了40天,哪都沒去,為的是存了那40天的『零花補助』(每天約50美元)。」估計可以賺到8萬台幣。
○ ○
俞國基專長歷史、文學、藝術,愛好音樂,在〈CD心情〉中,談到知者不多的西洋音樂東傳說:明末萬曆年間,利瑪竇來中國傳教時,帶來鋼琴。清康熙登位時,也學會吹奏西樂的長笛。
八、歷史文化宏觀,記寫慈濟與佛光山的見聞
台灣50年政經發展與變化最大的,是政治由解除戒嚴到政黨輪替、農業社會轉型工商社會,高科技奇蹟。民間則是宗教事業大山頭的爭相林立崛起,信眾密佈。
俞國基也以歷史文化的宏觀,記寫了他對慈濟與佛光山二大宗教事業的觀察:
1997年任職自由時報,特到花蓮面訪慈濟證嚴,「看到一間大房,數十位出家人坐在桌前桌上皆放電腦,導覽人員說這是他們的帳房,每天進出捐款不計其數,必須有專人處理,再交由銀行存提,相關管理早已現代化。」
訪談過程,「證嚴法師身後有兩位法師擔任記錄。一位用紙筆,坐在小凳上;另一位手持錄音機,卻跪著錄音。稍後一位信眾進入廳內,向證嚴行跪拜禮,她只是看了一眼,不發一語。信眾三叩之後離去,亦未見證嚴作何回禮的反應。她對我們到訪極為禮貌,言辭懇切。足見教團內部仍有階級之分。」
1971年,俞國基曾到佛光山初創時的佛學院任教「哲學概論」「藝術欣賞」。50年後的「小佛光山」幾乎遍佈全球,發展已是當年百倍。
「有一次記者會上,有人向星雲發問:『你對慈濟的看法如何? 』星雲脫口而出: 『他們也能算是佛教嗎? 』言後覺得不妥,立即改口說:「佛教也有各宗各派,正如你們有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等,我不能對其他宗派表示意見。」
這番話充分顯示臺灣這兩大宗派仍充滿心結。宗教修持,知易行難,雙方皆為高僧,心中對名望、俗念尚難放下,況我等小民豎子乎。」
九、堅持新聞自由原則,始終未被權勢打倒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
俞國基一生追求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就是白話詩人白居易所說的「文章合為時而作」。歷任八家總編輯或總主編,是老闆之下的最高層,「要面對的,有政治的壓力,有生活的需求,有老闆不可告人的私利。」
從戒嚴到民主開放50年,俞國基以「鐵肩擔正義,辣手著文章」的「第一健筆」,針貶、評論時政與社會問題,撰寫不計其數精彩開明社論,來促進國家社會的進步,功在桑梓,影響實至深遠。
俞國基回憶新聞工作50年的成就風光與顛沛出入,最後驕傲的說:「但值得我驕傲的,乃是不畏權勢,堅持新聞自由的原則。雖有時難免必須做有限度的妥協,但大原則必須維護,始終未被權勢打倒。」一代新聞界才子,歷受自由主義的寂寞,仍始終堅持追求新聞自由的身影,實在令人敬佩不已。
十、回憶錄閃耀著不屈不撓的風骨,和行雲流水,自然生動的文采
俞國基的文章,不論是敘事、寫人物或分析時事,皆有如話家常般的親切自然,句句讀來文雅貼切,水清見底,生動有味,而且言之有物,一氣呵成。白話文的功夫,可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界,「海外第一支筆」、「國內第一健筆」的封號,並非虛名。
俞國基退休後所寫的50年編輯台生涯,貫穿全書字裏行間的,是熠熠閃耀著傑出知識人「鐵肩擔正義,辣手著文章」的膽識,和如行雲流水,水清見底,自然生動的文采。
我曾撰有兩句詩句,正可拿來贈送給俞國基先生:
一時讜論須肝膽,
萬古文章貴自然。
附記:
一、我的《詩寫台灣》作有〈台灣大學〉詩二首:
國之菁英入此門,樓紅椰高書聲甜;
四年磨劍身手健,百年輝光照台灣。
八方英才戴光環,所學專長皆領先;
國家苦植百年樹,可曾輝光照台灣?
台大人俞國基先生和詩了一首:
樓紅椰高門牆窄,多少寒士夢傅園;
四年雖歎白駒速,猶見豪傑轉乾坤。
二、陳冷在戒嚴時期主編台時副刊多年,開放創作與言論,勇敢耕耘鄉土文學,每日出刊三、四十萬份,讀者眾多,其貢獻實遠大於同時期讀者有限的文學期刊,寫戰後鄉土文學史者,不應無知忽略或故意抹除。
那時很多常在台時副刊發表作品,像葉石濤、陳永興、李筱峰,呂秀蓮、李喬、李魁賢、李敏勇、林清玄、陳輝東等,後來都成為著名民主運動名人與名作家、名畫家。
10多年前,彭瑞金向高雄市縣政府,承包收集主編三本文學史料書,竟偽造台時副刊創刊,編輯部設在台北,陳冷之前有一位和二位主編。歷任主編都是高雄作家,卻故意把著有小說多種和首先勇敢推展鄉土文學多年的陳冷,從作家名單中拿掉,文學史寫晚7年的民眾副刊,對台時副刊也一字不提,惡搞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