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08 11:18:27)國立臺南大學千禧書法學術講座113年5月1日場次演講,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何炎泉代理處長,以「書法有標準嗎?論傳統品評的過去與未來」為題,分享書法美學。
本次演講中,何代理處長用「書法為何都看不懂?」與「藝術真的很主觀嗎?」兩個問題談起,輔以生活中不同年齡階段,會有珍奶與咖啡不同的選擇進行舉例,重建大家對於書法的認識,生動的比喻引得眾人哈哈大笑。何代理處長陸續秀出書法史上的名家名作圖檔,講解的同時,帶領聽眾一同思考如何解讀、如何定義雙眼所見的「好與壞」,以及更加深入探討「美與醜」之別,其舉出北宋大文豪蘇軾《寒食帖》中的「燒」字字形,以及脫離書法分類的臺灣國寶《肉形石》等數張圖檔為例,交叉對比說明「醜不等於不好看」的普遍論點,後又以「棠」、「雪」、「虜」三字,發現字形造型其實有可能是模仿現實中的海棠花、漢人陶俑舞姿等,舉出多樣例證,引領聽眾理解何謂書法的美。
何代理處長復以介紹書法的不同用筆技巧,討論書法的線條厚度、用筆技巧之趣和立體感諸多面向,對比了黃庭堅、何紹基等人重視的金石氣與刻碑的頓挫感,代表著「質樸尚意」的書寫,而蔡襄、徽宗流暢秀雅的書寫,則是「精緻」一路,歸納書法鑑賞的核心:以結字、空間與外觀、表現,理解書法的線條筆畫,建立鑑賞書法作品的基石。
最後,何代理處長從書法延伸到畫作筆法,點出鑑賞的細節,便是重視用筆技巧呈現在作品上的感覺,以宋代著名畫家范寬《谿山行旅圖》中的樹葉、山體稜線等用筆細節為例一一細說,讓聽眾了解鑑賞重點,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