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海科大手牽小手關愛守鱟五年有成 今年首度育出五齡鱟

民生電子報/ 2024.05.06 11:04
【民生電子報 記者:姜晴/台南報導】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攜手,在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贊助辦理的「鱟知鱟學公民科學行動計畫」,今年已經邁入第四年,這項計畫深入校園,讓師生共同成為”鱟保母”,今年加入鱟苗寶寶照護的學校計有30所,超過500位師生,從鱟苗照護到鱟寶寶形成,為期將近10個月。這項計畫今年首次成功育出五齡鱟,也為海科館多年來進行這計畫有了新的里程與成果驗證。5月5日稚鱟的放流在台南市政府、台南社大及蘆竹溝永續協會協助下,將近800隻鱟苗寶寶在台南市蘆竹溝漁港進行放流活動,期待這些小鱟能夠健康長大!
圖說:5月5日稚鱟的放流在台南市政府、台南社大及蘆竹溝永續協會協助下,將近800隻鱟苗寶寶在台南市蘆竹溝漁港進行放流活動。(圖/海科館 提供)
鱟,被譽為「灘地上的活化石」,數量之多曾是海邊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素材-鱟杓,然而臺灣本島海岸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張,鱟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造成鱟孵幼棲地的減少,使得鱟的族群數量急遽減少,自109年起海科館及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共同推動「鱟知鱟學海洋公民科學行動計畫」,111年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的資助下,擴大了計畫效應,”鱟保母”學校師生除了在校學習照顧及孵化鱟寶寶外,還提供鱟保母學校到海科館深度體驗學習,經由基礎觀察鱟卵和稚鱟的發育,水質維護與檢測,也在餌料餵食等養殖工作親力親為,體會生命教育,而透過紀錄也可學習科學語彙跟操作方法,過程中各項水質參數的紀錄更成為提供海科館研究人員,做為人工復育重要基礎數據,參與這項計畫的學校師生們也成為復育的小尖兵及公民科學家!
圖說:海科館表示,海洋生物存活於水中,除了溫度外,水質參數的觀察與檢測非常重要,期待這些小鱟能夠健康長大!(圖/海科館 提供)
圖說:5齡鱟與1-5齡鱟(圖/海科館 提供)
海科館表示,海洋生物存活於水中,除了溫度外,水質參數的觀察與檢測非常重要,何時需換水,以及如何保各生物該有的營養成份,養殖缸因生物排泄或殘餌,會使水中含氮廢棄物,例如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等增加,若累積過多會產生毒性,需利用換水或利用完善系統維持水質,讓海洋生物得以健康長大。
圖說:「鱟知鱟學海洋公民科學行動計畫」”鱟保母”學校師生除了在校學習照顧及孵化鱟寶寶外,還提供鱟保母學校到海科館深度體驗學習,經由基礎觀察鱟卵和稚鱟的發育。(圖/海科館 提供)
圖說:參與「鱟知鱟學海洋公民科學行動計畫」的學校師生們也成為復育的小尖兵及公民科學家喲!(圖/海科館 提供)
鱟卵約需53天孵化,依脫殼次數決定稚鱟的齡期,需歷時10-15年成長,這期間需要脫14~16次的殼,最後性成熟脫最後一次殼鱟方能成長至成鱟,從外觀上才能真正區別出公母,也才有繁衍下一代的能力。往年的計畫在為期近10個月的照顧後,所放流的小鱟以1~4齡鱟為主,今年計畫首次成功育出五齡鱟,透過各校及海科館的養殖紀錄觀察,發現溫度應是關鍵,在較溫暖的狀態下,會加速脫殼成長。顯見經由往年的參數紀錄和數據不斷的研究,有了對鱟復育技術與專業更加提昇的實證。 今年的放流,除了海科館展示教育組宋祚忠主任、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的林永杰董事長、臺南市漁港及近海管理所甘中天先生、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退休鱟專家黎錦超老師、「社團法人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臺南市蘆竹溝農漁產業文化永續發展協會」、嘉義鱟宮蘇銀添老師和嘉大邱郁文教授等帶領13間鱟保母學校,將近200位曾經照顧過鱟苗寶寶的師生依依不捨的向小鱟說再見,期盼這一群小小的生命能夠順利成長,為鱟的保育注入新的希望。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