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有關米食的那些事 灃食蔬食季刊帶你解疑惑

民生好報/ 2024.05.06 13:26

【記者廖宥婷/台北報導】

「呷飽未~」是台灣人慣用的問候語,但你今天吃米飯了嗎?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發行《灃食‧客》蔬食季刊第十期,本期以「米食」為主題,探討米食文化在生活中留下的飲食足跡,但為什麼現代人卻變得不愛米食?季刊已全文上線(https://reurl.cc/yLy1e8)。

「呷飽未~」是台灣人慣用的問候語

受飲食西化影響 台灣米食消耗量下降
稻米與台灣的關係密切,不但是傳統主食,從生態環境角度來看,多吃米食,也符合自然法則;但受到飲食習慣改變,加上對米食不了解等因素的影響,台灣國產稻米年消耗量節節下降,越來越依賴進口,如何破除大家對米食的迷思,願意食用台灣在地自產的稻米?本期季刊專訪灃食智庫委員、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陳時欣,分享他多年投入米食領域研究的第一線觀察。

《灃食‧客》蔬食季刊第十期,本期以「米食」為主題

陳時欣表示,食米量減少與飲食西化有關,台灣人對異國文化接納度高,加上米食料理需要趁熱食用,費時費工的方式造就大家轉向選擇西式烘焙產品,讓盛產稻米的台灣食米消費量逐年下降。

食米量減少與飲食西化有關,台灣人對異國文化接納度高

把飯煮好吃有秘訣 以米穀粉取代麵粉
陳時欣說,要把飯煮好吃,米跟水的比例要抓好,加鹽可增加香氣、加植物油可增添米飯光澤,都是煮飯時可以考慮的作法。而為了提升食米量,以米穀粉做成烘焙產品成為近年的推廣方式之一,但陳時欣提醒「米穀粉跟麵粉原本就不同,不需要追求複製小麥產品的口感,應該以全新產品的觀點來看待。」

提醒「米穀粉跟麵粉原本就不同,不需要追求複製小麥產品的口感

他認為,米食的呈現方式需要改變跟創新,自然就會產生新的延伸性,他也笑說,米飯常跟肥胖畫上關聯性,「但食米量只有過去的一半,肥胖率卻沒有降低,所以這真的很無奈啊!」

而民眾常對米食的疑問,像是「米粉是米做的?」、「麵粉、玉米粉、太白粉、番薯粉、蓮藕粉有什麼差別?」「吃糙米比白米健康嗎?」、「吃澱粉會胖嗎?」、「洗米水可以滋養肌膚、拿來洗菜?」等問題,在季刊中也一一提出解答。

傳承米食文化 雙口呂在三合院開起料理教室
《灃食‧客》也帶大家走訪位於桃園大溪的「雙口呂文化廚房」,創辦人黃騰威夫妻為了尋找台灣在地文化記憶,跟著阿嬤學做傳統的粿,藉此推廣與傳承閩客族群的米食文化;他們在三合院中開課,搭配節氣認識米食的不同風貌,農曆年的蘿蔔糕、清明時節包乾蘿蔔絲的菜包、端午的肉粽、冬至的湯圓等,引導大家認識豐富的台灣米食文化,更進一步邀請東南亞的朋友加入,擴大米食文化的飲食版圖。

新築窟蔬食餐廳 跨文化菜單展現米食多樣性
本期季刊也探訪坐落於新竹後火車站的新築窟蔬食餐廳,這棟由90年歷史日式木造建築翻新成的創意蔬食餐酒館,為蔬食料理賦予全新風味,兩位主理人從美國跟越南背景融合創作出的跨文化菜單,展現多國風情的蔬食料理,為用餐增添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感。

而從新築窟精選出的包括「照燒酸甜煙花脆卷」、「煙燻風味卷」、「辣味番茄偽魚米香」、「香蘭紫米椰奶冰淇淋」等菜色,完美融合東西方料理特色,展現出米食的多樣性,也增添蔬食創意豐厚深度。

只要搭配不同食材 米食也能吃出多元宇宙滋味
煮飯時,只要增添小巧思,善用其他食材,也能吃出更多豐富滋味,本期季刊也精選灃食《蔬食食譜》中多種米飯料理,包括椰子糙米飯、五目糙米炊飯、紫心地瓜飯、牛蒡小米飯等不同樣式的多元風味,展現米飯多重宇宙,讓吃飯有更多元的選擇!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