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跨性別人士爭取平權之路,接下來看體育場上,配合國際運動賽制,教育部體育署在2023年的全中運及全大運,首度開放跨性別運動員,依照性別認同參賽,這項被視為體育界,邁向性別平等的一大里程碑,但專家表示,實際上要真的出現案例並不容易,因為依照目前的規定,跨性別者要取得參賽資格,至少就得3-4年,而臺灣的運動環境,以及社會對跨性別者的認識,都還有不少可以努力的空間。 賽前熱身、上色、調整造型,上場前的最後準備階段,選手們蓄勢待發。 「比較喜歡哪一位選手,就給他勇敢喊出來。」 歡呼聲此起彼落,舞台上不分男女,統一穿著運動內衣,大方秀出長時間,努力苦練的肌肉線條。 由臺灣多個民間團體、企業共同舉辦的,美力彩虹健美健體賽,突破傳統以「性別」來分類,而是以「服裝」來分組。 健美健體教練 拉茲夫:「不分性別然後也不分你的穿著,所以你喜歡怎麼樣上台,你自己可以決定。」 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 鄧筑媛:「就是現在大家都在討論說,跨性別者他在參加任何比賽的時候,他是不是會不公平,但其實我們怎麼去想像一個公平的比賽,有沒有可能是調整規則,讓是一個對所有人都開放的比賽。」 「他們是一家人。」 穿著比基尼的這一家人,已經連續兩屆來參加,更有來自香港的跨性別選手,跨海獻出自己的處女秀。 跨性別健美健體選手 Daily:「因為我還沒參加過健體,以前的傳統健美比賽,都是要原生性別的男人,或者原生性別女人,因為我做了注射(荷爾蒙),還有做了上身手術,所以希望可以參加一個,比較屬於自己性別,和自己身體的比賽。」 健美健體選手 小夫:「除了支持這個性別平權之外,然後因為我老婆是那個健美選手,那我也想要體驗一下,就是我老婆,就是在這個健美選手備賽的這個過程。」 民間力量的支持,讓跨性別選手不畏世俗眼光,展現自我,運動賽事擁抱多元,這幾年也在國內發酵。 配合國際奧委會最新指南,教育部體育署,也從2023年的全中運及全大運開始,開放跨性別與雙性人運動員,能夠依照性別認同參賽。 記者 劉宜頻:「全中運跟全大運,開放跨性別及雙性人運動員,跨組別參賽,是臺灣體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雖然兩屆都還沒人報名,不過運動場上,體育署是否已經做足準備了呢?」 檢視全中運舉辦期間的運動環境,大多仍是以二元性別做為區分,性別友善的空間,還是較少。」 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科長 黃筱棻:「那這個部分的話,應該是說我們會逐步的,去透過委員的訪視,然後跟各個場館去討論了以後,我們會把這些意見收整起來,然後再做為下一次,全中全大的承辦的縣市,還有學校的一些參考。」 除了硬體設備有待跟進,學者也坦言,以現行的國際規定,跨性別選手要取得參賽資格,其實也不容易。 跨性別學生參與全中運及全大運執行計畫主持人 許美智:「你要先拿到性別不安的診斷證明,要拿到證明,就是要大概要花兩年左右,很多的總會還有規定,譬如說你要檢附證明,這個證明是你體內的荷爾蒙,必須要壓在某一個數值底下,所以我覺得一般可能要三到四年。」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祕書長 簡至潔:「能夠提供像這樣子,賀爾蒙醫療的單位也非常的少,所以我想要能夠跨組參賽,還有一段路要走,雖然我們政府很好,這個我們叫做超前部署啦,但是這個部署完之後,我想應該更重要的是,去改善我們的體育環境,並且去讓我們的教練、家長,對於跨性別有更深的認識。」 而國際上仍有不少案例,質疑跨性別選手參與運動賽事的公平性,像是紐西蘭跨性別運動員,勞雷爾·哈伯德,在2012年以跨性別女性出櫃,也以國家女子代表隊成員身分,參與2020東京奧運舉重項目,就引發大量批評,美國跨性別泳手莉亞·湯瑪斯,2022年在NCAA女子組百碼自由泳中奪得金牌,同樣引起各界譁然。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祕書長 簡至潔:「所以我覺得當我們在談跨組參賽,當我們在談友善的時候,我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賽事的權利,並且我們要重新去思量,我們的賽事什麼樣叫做公平,以性別來區分真的是一個,非常公平的賽事的分類標準嗎?其實我覺得不妨,也許應該要來討論看看。」 儘管運動分類遇上性別議題,至今仍難有完美答案,不過學者也表示,透過對話才有機會開啟現代社會,對性別的認識與包容,讓臺灣朝向多元尊重的社會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