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角色時報記者王清正綜合報導)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的「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2016年上映過的電影(鋼鐵英雄)它改編自第2次世界大戰美軍軍醫載斯蒙多斯真實經歷,片中不斷凸顯戰場傷患搶救中醫護兵無時無刻與時間競賽無畏戰火威脅搶救官兵性命,
在戰場上醫護兵除了要奮勇殺敵還要不斷的負責保護周邊戰士生命安全,長年培育衛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肩負重任不僅培訓國軍各級初、中、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I、II、P) ,更吸取美軍救護訓練方式,近年積極培訓官兵獲得(戰術戰鬥傷患救護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le,TCCC證照,提升國軍醫護專業能量與戰場存活率,因應現代戰爭型態改變,如何讓負傷的戰士脫離險境並安全後送至醫療機構是國軍衛勤部隊努力的目標,其中衛勤訓練搖籃「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負責培訓國軍衛生勤務技勤專業之軍、士官、醫務兵與國軍各級初、中、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I、II、P) , 而TCCC訓練更在國軍各部隊納入訓練課程及競賽,例如之前國防部舉辦的戰術戰傷技能競賽中已列為重要比賽指標,考驗參賽官兵如何在昏暗環境,僅透過頭燈照明進行搜救,搶救前線受傷官兵,或是在敵火下,完成傷患後送等,衛勤人員兼顧救護及戰鬥能力,更用自己的生命捍衛同袍的生命。
去年12月啓用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的衛勤訓練中心。(記者王清正攝影)
是國內衛福部緊急救護訓練認證機構與國防醫學院與三軍總醫院並列軍事醫療教育中的3大支柱。衛勤訓練中心也參考美軍衛勤任務及訓練,並借鏡烏俄及以巴等國際戰爭傷損情勢近年建立TCCC培訓機制,藉增加志願役衛勤軍官及高階士官(士官長)緊急救護班次訓練能量,期能透過合格的戰鬥急救員,執行基層預防保健、緊急救護與後送作業,增進基層醫療軍官本職學能,強化基層醫療能量,確保部隊戰力。同時,特戰指揮部特每回實施的戰術任務行軍訓練中,也加入了TCCC演練,希望能提高戰場存活率,不僅積極推動特戰官兵具備「緊急醫療技術人員(EMT-1)」專長,更有不少官兵已具備TCCC證照,並朝特戰6人小組編制中,必須有1人擁有EMT-1證照、12人特戰分遣隊中有1人擁有TCCC證照。關於傳統EMT與TCCC差異為何?據資料顯示EMT-1是由衛福部核發證照,主要重視緊急後送的醫療照護;而TCCC區分「敵火下作業」、「遠離敵火後實施傷患照顧救護」及「傷患後送」,更為貼近戰場救護。在培訓方面,官兵EMT結訓後才能參加TCCC訓練。TCCC亦可進行進階救護,包括靜脈注射、鼻咽及口咽管等作業。
撤至安全地點後立刻進行各項槍傷的急救,完畢後將傷員移送至悍馬救護車。(記者王清正攝影)
衛勤訓練中心最早可追溯至民國26年8月,因配合抗戰需要成立軍醫預備團,其中為達成救傷扶危之目的,衛生勤務訓練因應而生,隨著歷史推進,先後更名為「陸軍衛生勤務學校」、「陸軍後勤學校衛勤分部」等名稱,於104年5月16日,正式移編國防醫學院,並更名為「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
為使訓練效益極大化,軍方與民間團體合作,盼達到平戰轉換目的,衛訓中心不斷與消防署、警政署、教育部、醫學校(院)、醫療機構及學會等政府機關和民間團體交流合作,透過全民國防動員救護教育訓練推廣,增進民眾戰傷救護基本能力,並期藉整合公(民)營救護體系,強化訓練平戰轉換協作機制,因應戰時有效整合衛生動員所需資源及作業鏈結。
位於台北內湖的衛勤訓練大樓去年12月啟用、各訓練系統包括「戰術戰傷情境模擬訓練系統」、「重大災難事故情境模擬訓練系統」、「載具照護模擬訓練系統」、「多功能救護技能訓練教室」及「危害環境與物質救護訓練教室」5大訓場,衛勤訓練中心均利用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技術,營造戰場救護的擬真訓練,強化國軍戰術戰傷及緊急救護的訓練和技術,讓官兵獲得更周全的保護、也是國內首座導入人工智慧技術(AI)的訓練場地、其共同特色均為「智能、擬真」。
將傷員移送至悍馬救護車。(記者王清正攝影)
據教官介紹,該大樓設有中控室,內含各系統操控臺及各訓測場地監視螢幕,可作為衛勤訓練中心教官現場監控及訓練控制之用。以上訓練過程,皆由中控室系統透過AI自動化分析學習成效,結合學員實施高階模擬假人傷情處置、學員個人生理參數等項,進行數據蒐集與分析,並將此資訊存入雲端系統,作為教官評斷該學員學習成效之依據,予以實施個別化訓練,生成訓練弱項原因分析及精進作為雷達圖,可作為後續教學參據,有效驗證學習成效。
首先採訪2樓的「重大災難事故模擬訓練系統」訓練場為例,軍方現場模擬南投武界部落因連日豪雨發生土石流、山崩及橋樑斷裂,現場更有多名傷患待救,軍方透過雨霧、地面震波平台產生震動、聲光音響及環景影像方式還原武界部落現場,使訓練過程更加貼近真實場景。它結合360度環景動態影像,使官兵體感模擬災難現場,藉由音效、影像及震動,模擬爆炸火光、煙霧等效果,營造地震、土石流,以及炸傷、燒灼傷、胸部及脊椎創傷等複合式災難情境,訓練官兵在狹窄空間及危險情境下,進行脫困及骨折固定、處置壓碎傷、休克、出血控制等多重性創傷救護,並排除危害進行現場管理、檢傷分類及後送等處置,培養官兵在重大災難事故中的抗高壓心理素質,強化官兵應對各式威脅之救護應處能力。
1樓戰術戰傷情境教室。(記者王清正攝影)
「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大樓1樓建置「載具模擬訓練系統」,該系統模擬悍馬型救護車、城市型救護車、雲豹八輪甲車、AAV7兩棲突擊車、黑鷹直升機等5類7項載具,最高可提供28人同時訓練,並依各項載具特性,模擬情境產生不同程度的震動效果及振幅大小,以及各型載具之引擎聲、煞車聲、環境爆炸聲等。例如,黑鷹直升機即有螺旋槳轉動聲、風切聲等,營造貼近實況氛圍,以及載具疾駛時造成救護人員的緊張感和對不預期移動之恐懼,藉以強化學員心理素質,並讓其熟悉在各項載具的限制空間中執行傷患後送。官兵配戴頭戴式顯示器、模擬步槍、感測裝置模擬在灘岸接敵,但同時因有傷員,必須先火力壓制敵軍後,再將傷員撤退至相對安全的傷患集中點初步處置,並接續到「載具照護模擬訓練系統」訓練場模擬悍馬型救護車、城市型救護車、雲豹八輪甲車、AAV7兩棲突擊車、黑鷹直升機等5類7項載具共7種載具的後送流程。
此外軍方說明,不同於過往訓練,強化人員救護技能。此系統特色在於有許多感應回饋裝置,各項載具均建置攝影及收音設備,記錄學員訓練過程,教官與學員可於訓後進行回放與任務歸詢,藉以了解應再精進部分不僅可藉由實境擴充模擬城鎮、灘岸等環境,同時受訓人員身上也貼上電擊貼片,若遭到手榴彈破片或槍彈攻擊時會被電擊,讓訓員了解「這並非遊戲」,更重要的是,學員在訓練結束後會得到評分表,了解缺失。透過擬真訓練可讓學員學習穩定心緒,並能在狹窄、晃動空間平穩執行救護任務,進而穩定傷患生命跡象。
另外軍方說明,「戰術戰傷情境模擬訓練系統」及「重大災難事故模擬訓練系統」,透過VR及定位、體感裝置等,建構擬真戰場及災難環境;前者可依訓練目的設定灘岸、城鎮及限制空間等擬真戰場環境。其中,官兵透過手、腳部定位裝置,可模擬遭敵攻擊,進一步訓練官兵在敵火威脅下完成自救互救。
將傷員移至黑鷹救護直升機內處理傷員。(記者王清正攝影)
衛訓中心表示,過往的戰傷救護訓練限制多,僅能透過吹哨等示意來模擬戰場情況,模擬系統推出後,學員可在擬真戰場景況中,於緊急狀況與有限時間的雙重壓力下執行戰傷救護,並讓教官了解學員當下處置作為與心理狀態,強化訓練成效。他進一步指出,此次訓練系統也加入高階模擬假人,可施作「環甲膜切開術」、「氣管插管」等侵入性治療,以完善處置程序;另假人瞳孔對光有反應,並內建創傷出血系統,讓學員可感受人體大失血之情景,透過假人的回饋,得知救護方式是否適當,驗證學習成效。
資料顯示每年衛訓中心開辦的救護班隊訓練出將近3800人,除了強化國軍的救護技能,也維持部隊的整體戰力。另衛訓中心亦投入國內各項緊急救護技能競賽、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提升救護技能、精進教學品質,同時到學校或機關團體,宣導緊急救護的知識。
這篇文章 國軍衛勤訓練中心的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全面大升級強化災難事故救護與戰傷救護 最早出現於 很角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