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主流化」是客家委員會重要的政策,而其中「福佬客」是客家族群,在融入福佬社群的過程中,逐漸在地化的少數群體,他們具有客家血緣,但已經不會說客語,卻能說流利的河洛語,客委會在111年,將「福佬客」正名為「客底」,並且委託專家學者進行調查,記錄客底聚落的分布情形,以及文化社會現象,要找出這些隱形的客家人,來看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專題報導。 「3 2 1。」 依照「客家基本法」第二條第一款的定義,「客家人」指的是,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 然而在臺灣,大家熟知的客語,大略分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等,主要分布在桃竹苗地區,臺中東勢、新社、南部六堆和花東等地,是較為密集的區域,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群為數不少的客家人,他們大多已經被福佬化,不會說客語了,甚至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臺南市白河區張鑑公祭祀公業主委 張賜:「慚愧啦,因為我本身是客家底,但是這個客家話我聽不懂也不會講,因為我們所有的這個村落裡面的人,都不會講客家話了,已經被同化掉了,那因為小時候會覺得說奇怪,為什麼我們的(地名)名稱叫『客庄內』。」 嘉義縣溪口鄉鄉親 張景超:「(來這)大概差不多300年了,(一直到現在),(你們都知道你們是廣東饒平來的客家人),對,對,對,對。以前我們祖先在廣東那邊都是客家人,但是後來會一直變閩南,都不會說客家話了,都說臺灣話了,(你們有印象說),(你們的阿祖或是誰還會說嗎),(或是早就不會了),我阿祖他們,因為我們現在,我們現在叫姑姑都叫阿姑,那就是客家話啊。」 客底研究計畫主持人/雲科大教授 黃衍明:「中部跟北部的客底是比較多的,那中部大概包含這個臺中以南,一直到嘉義縣以北,這個地區的客底很多。」 早期大家稱這群已經不會說客語,卻能說流利河洛語的特定族群為「福佬客」,他們是客家族群,在融入福佬社群的過程當中,逐漸在地化的少數群體,然而這個稱呼,卻容易讓對客家有認同感,並且努力學習客語的客家人,感到被標籤、次群體化,於是客委會就邀集專家學者,共同討論之後,決定把「福佬客」正名為「客底」,彰顯對福佬客的尊重,同時更是希望能夠藉此發展出,更具包容性與彈性的客底文化政策,來提升整體社會的多元族群認知。」 客委會綜合規劃處簡任視察 吳昌成:「客底其實是臺灣客家圖像,很重要的一塊,如果說缺少這一塊,客家就不完整。」 在過去的基礎上,整理、過濾後,第一階段先清點出到底哪裡是客底,哪裡不是,再來針對客底的區域做調查,要找出這些在臺灣的隱形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