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薛子隨筆》川陝自駕遊雜感 - 故國之思(2)

優傳媒/ 2024.04.23 22:25

                     

 劍門關(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1.雄偉瑰麗劍門關

自成都往北,傍金牛道的高速公路而行,約 260公里處,是天下聞名的“劍門關”。

 

劍門關再往北約190公里,出金牛道,入漢中地,就是蜀漢與曹魏鏖兵的著名古戰場,陽平關與定軍山。

 

大詩人李白,青少年時期,生活在綿州昌隆縣青蓮場,屬今天四川江油市,在劍門關以南約100公里。

 

李白與四川的地緣關係很深,在他的《蜀道難》詩中,是如此描述劍門關的: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李白形容劍門關是“鳥飛不過,猿猱愁度”。今天的劍門關景區,有“鳥道”與“猿猱道”兩條險路,都是沿著懸崖峭壁,人要手拉著鐵索,步步攀行,是難得的人生體驗。

 

劍門關猿揉道(圖/取自網路)

 

這兩條景區險路的名稱,來自於李白的《蜀道難》詩。

 

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入蜀,沿金牛道過劍門關,寫下了《劍門》詩:

 

《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

 

劍門關位於兩座大山,大劍山與小劍山之間。劍門關有如一座門神,巍然聳立,扼守兩山狹道。關門的造型,連山傍水,雄偉瑰麗,令人觀而仰止。

 

據説劍門關最早是諸葛亮所修建的,作爲蜀漢的北方屏障。二千年來,已成兵家必爭之地,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劍門關能得到《詩仙》與《詩聖》的同聲讚賞,不論是李白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還是杜甫的《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都是在讚嘆“劍門天下之險”。這在中國各處關隘中,是獨一無二的。

 

據説,在過去 1800年的冷兵器時代,從來沒有一次,劍門關被對手,從正面攻破過。

 

2.鄧艾滅蜀繞過劍門

西元263年,曹魏出兵滅蜀。魏將鍾會,率主力十萬大軍南下,蜀漢姜維率三萬軍士守於劍門關。鍾會大軍久攻不下,無計可施,糧草難繼,已準備退兵。

 

劍門關(圖/取自網路)

 

姜維是蜀漢諸葛亮之後的名將,一心繼承諸葛亮遺志,多次北伐。但是成都朝廷中反戰力量很大,姜維一直無法得到成都的全力支持,北伐都不得成功。

 

魏軍的西路軍主帥是鄧艾,決定走陰平小道,翻山越嶺,繞過劍門關。鄧艾軍行至“摩天嶺” 高崖險坡,無路可走,進退不得,軍士多有痛哭者。67嵗的老將鄧艾,下令眾軍士身裹毛氈,滾下險崖,終於翻度了摩天嶺。

 

鄧艾行經700餘里無人之險路,終於繞過了劍門關,行抵江油。江油守將馬邈,一見鄧艾大軍從天而降,慌亂間不敢對抗,開城投降鄧艾。

 

鄧艾的陰平小道突襲戰,風險極高。軍士們皆以毛氈裹身滾落懸崖,可知軍隊人數並不多,糧草也不會充裕,更不可能有戰馬同行。

 

鄧艾必須拿下江油,再以江油的糧草來做補給。這也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謂的《智將務食於敵》,在敵人後方取得補給,而不是自行携帶。

 

如果蜀漢鎮守江油的是位良將,堅守城池,鄧艾不能持久,進退不得,可能全軍覆沒。

 

兵法中有所謂的《狹路相逢勇者勝》。鄧艾一身是膽,馬邈畏之如鼠,勝負乃定於此。如果是姜維守江油,鄧艾必敗。

 

鄧艾拿下江油,順勢南下,在綿竹擊敗諸葛瞻,兵鋒直逼成都城下。

 

成都兵精糧足,堅守一年沒有問題。鄧艾以爲,蜀漢不會輕易投降。姜維會由劍門回師馳援,蜀漢閬中駐軍也會趕來勤王。鍾會將趁機突破劍門關防線。之後,是多方軍隊決戰於成都城下。

 

劉禪應會敦請東吳出兵,干擾曹魏的滅蜀之戰。

 

劉禪輕易放棄江山祖業,立即出城投降,鄧艾大感意外。

 

劉禪投降,消息傳到劍門關,姜維軍士深感悲痛,紛紛以劍斫石,發泄情緒。今天的劍門關景區,還有留下劍痕的石頭,供人憑弔。

 

鄧艾滅蜀之後,天下統一,已無懸念。一方面東吳國力,無法單獨對抗曹魏;另一方面,魏國拿下蜀漢,建立水師,可以沿長江順流而下,直達金陵。

 

鄧艾當時就建議,可以做伐吳之計,司馬昭沒有同意。

 

16年之後,司馬昭已逝,兒子司馬炎篡魏稱帝,是爲晉,乃舉兵滅吳。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西塞山懷古》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詩中描述,晉朝王濬的樓船水師,從益州出發,順江而下,一路攻抵東吳國都金陵,東吳投降,天下歸於一統。

 

鄧艾繞過劍門關,突襲滅蜀成功。之後,才有了《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的歷史進程。

 

我們可以這樣説, 統一三國之戰,是始於鄧艾,而終於王濬。

 

我在劍門關,當地人告訴我,在大劍山上,山形樹木,遠而觀之,看得出來是姜維的面容。姜維的表情很清晰,既有憤怒,更有哀傷。

 

大劍山姜維像。石頭部分就是側大臉,突出的尖角是鼻子,鼻子左上方是眼凹。(圖/作者提供)

 

3.論三國“歷史名將”

 一般所謂的三國,有幾種算法。一是從黃巾起義算起,二是從赤壁之戰算起,三是從曹丕篡漢算起。

 

我是以黃巾起義算起。如此一來,東漢末年漢獻帝,倂入了“三國歷史”。這樣的算法,“三國故事”内容,才豐滿精彩;“三國演義”一書,也是從黃巾起義説起。

 

大多數人受到“三國演義”小説影響,談到三國名將,想到的總是蜀漢的“五虎上將”,也就是“關張趙馬黃”。

 

而我認爲,真正的“歷史名將”,應是主導一場戰爭,出謀定策,贏得重大勝利。其勝利,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就史論事,我認爲三國時期真正的“歷史名將”應如下:

 

周瑜赤壁之戰(208年),遏制了曹操的一統天下,導致了天下三分。

 

張遼逍遙津之戰(215年),以“八百對十萬”的傳奇戰績,幾乎活捉孫權。自此戰後,孫權面對曹魏,只能守,不敢再做北伐之想。 

 

呂蒙荊州之戰(219年)。呂子明白衣渡江,奪回荊州,擊殺關羽。此戰終結了蜀漢如日中天的氣勢,也摧毀了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的夢想。

 

陸遜夷陵之戰(222年)。劉備以舉國之力,討伐孫權,為關羽復仇。陸遜火燒連營,蜀漢的精兵良將,繼關羽、張飛、黃忠之後,在此戰中,大量耗損。繼而劉備逝世,劉禪登基。陸遜的夷陵之戰,導致蜀漢的氣數盡矣。

 

可嘆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敗於呂蒙荊州之戰,再敗於陸遜夷陵之戰。諸葛亮至此,只能接受他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宿命了。

 

最後,是鄧艾的陰平奇襲之戰(263年),此戰是“冒絕境之險,立不世之功”。鄧艾滅蜀,東吳唇亡齒寒,勢蹇力孤,其覆滅只是時間問題了。

 

以上幾位三國名將,周瑜、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都是以無比的勇氣,在逆境中,定謀劃策,贏得勝利,並影響了歷史的發展。

 

我們可以這樣説,天下三分,始於周瑜的赤壁之戰,終於鄧艾的滅蜀之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