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文】終於拿到了最優圖書館繪本獎

銳傳媒/盧俊義 2024.04.21 22:37

我們團隊所策劃出版的兒童繪本《沒有不可能的畢爸爸》獲得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十本最佳兒童青少年出版品之一,並且由文化部帶去義大利參加波隆那國際書展中參展,引起許多迴響。2023年底出版的《圖書館裡的歷史學家——曹永和的故事》繪本一出版就備受讚譽,果然在今年(2024)4月20日真的榮獲「2023年好書大家讀」,而且不但教會公報社獲獎,包括繪圖者、作者等都得到獎牌。因此,在4月20日的頒獎典禮中,繪圖者「4000z」、作者「余玉玥」,和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主編江淑文都出席領獎。給公報社的獎牌上面寫著「以童書灌溉童心」,給繪者和作者寫著「筆飛墨走精靈出」等字描述這本繪本。

[caption id="attachment_58999" align="alignnone" width="384"] 圖書館裡的歷史學家——曹永和的故事。[/caption]

到目前為止,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共計出版了三十三本,預計在5月會出版介紹花蓮門諾醫院創辦人「薄柔纜醫師」的故事。

這個繪本計畫剛開始推動時,我曾告訴江淑文長老,希望在我離開世界之前能夠出版一百本,並且告訴她我會先籌足夠出版三十本的經費,然後我們一起推廣,用賣出去的收入,繼續循環出版下去。而大家應該知道,現在出版紙本的書,不論是給大人看的,或是兒童的,都非常艱困,原因很多,但總覺得好像喜歡讀書的人不多。有許多家長寧可買好看的衣服給孩子穿,帶孩子去餐廳吃飯,對買書給孩子讀的意願,似乎有越來越低的現象。大人看的書也是這樣,好像剩下兩類紙本的書比較有人喜愛、重視:一是有關食品營養的,也就是所謂「養生」的書,二是有關投資理財方面的書,這類的書還會冠上「聖經」這名字,像是「理財聖經」、「投資聖經」等等。但對於人文素養,特別是宗教心靈等方面的書,常是乏人問津。這只要看到有越來越多教會連做禮拜要信徒打開聖經都懶,這種懶惰的教會總是把聖經經文直接用螢幕顯示給信徒看,也不教導信徒翻閱聖經了,結果信徒對聖經的認知是越薄弱,連新約、舊約是包含哪些經卷都已經不清楚了。

過去已經有好幾本繪本都一再得過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書單和推薦,包括有《快樂山上的醫生 戴仁壽》、《井上先生,謝謝您》、《愛的超能力 徐賓諾與紀歐惠》、《一生的承諾:醫生牧師謝緯》、《愛在公東 錫質平神父的故事》等,現在又增加了《沒有不可能的畢爸爸 畢嘉士醫師的故事》,和這本《圖書館裡的歷史學家 曹永和的故事》等。

[caption id="attachment_59001" align="alignnone" width="712"] 繪本:沒有不可能的畢爸爸。[/caption]

其實,我策劃出版的這些繪本都是有濃厚的歷史背景的,就像這次獲獎的這本《圖書館裡的歷史學家 曹永和的故事》,除了介紹曹教授的奮鬥故事外,更是和他專研荷蘭時期統治台灣的歷史背景有關,而《沒有不可能的畢爸爸 畢嘉士醫師的故事》,則是和位於台北新莊迴龍「樂生療養院」,以及他創辦「屏東基督教醫院」有密切關係。我的理念是:從我們的小孩開始,告訴他們人物故事,也讓父母透過繪本中的〈親子導讀〉文章,熟悉人物與歷史故事,這對我們的孩子是相當有幫助的。

[caption id="attachment_59002" align="alignnone" width="2560"] 出席4月20日頒獎典禮者。左起: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繪圖者「4000z」、作者「余玉玥」,主編江淑文。圖/盧俊義提供[/caption]

例如我在三重仁義教會就遇到主日學老師,說他們的小孩子都看過這本《快樂山上的醫生 戴仁壽》,又因繪本中有〈親子旅遊〉介紹故事人物走過的腳跡,或工作之地,因此,他們決定利用暑假帶主日學小朋友去台北八里的「樂山教養院」實地走訪一趟,讓小朋友更清楚戴仁壽醫師為什麼會創辦這間過去專門收容痲瘋病人的原因,和他無私的愛心。南部已經有好幾間教會安排主日學小朋友去參觀,台南北門嶼參訪王金河醫師故居,和他服務的「烏腳病醫院」,有的則是利用暑假兒童營(或稱之「夏季學校」)帶小朋友去實地參訪,讓小朋友因此增添許多知性和心靈的飽足。曾有一個家長跟我說,當他帶三個小孩去參訪王金河醫師的醫院和烏腳病醫院時,他那正要讀國一的孩子感動的說:「媽媽,我以後也要學習王金河醫生,做個會疼惜痛苦又貧困的病人的人。」這位母親聽了之後,感動到流下眼淚,回去後,馬上就打電話給我。

我們企劃出版的繪本都是在介紹咱台灣本土上的人物故事和歷史,也因此而有讀者看了之後跟我說,這應該是大人和小孩都應該看的書。而我總是跟查經班的兄姊說:與其帶孩子吃一餐佳餚,不如買這些繪本給孩子讀;少買一件漂亮的衣服,就可多買兩三本繪本了。當孩子看了,就更清楚知道咱台灣有誰在哪裡奉獻了生命力量,造福了別人、貢獻我們的社會,這樣,孩子就多了一個典範對象可學習,若能有這樣好的循環,我們的社會必定會多一份盼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