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蔡哲明》「十八路諸侯」的安保合作真能集結抗中!?-歷史論述的反思

聚傳媒/ 2024.04.19 19:39

蔡哲明》「十八路諸侯」的安保合作真能集結抗中!?-歷史論述的反思

蔡哲明》「十八路諸侯」的安保合作真能集結抗中!?-歷史論述的反思

【聚傳媒「明」理專欄】美國、日本以及菲律賓針對「促進印太地區與世界的和平安全」將於11日舉行三國領袖峰會,就在中國與菲律賓針對南海主權爭端加劇之際,今年將在南海舉辦美、日、菲海軍聯合演習,而在峰會宣佈與英國以及澳州共五國簽訂安全保障合作計畫,為了抗衡中國具威脅性的軍事行為進行「集結站隊」,增加在印太地區的聯合軍演以及貿易合作,上演宛如歷史三國「十八路諸侯」的討伐之勢。  

美國為了強化國際抗中的多邊主義也將《安保條約》舊瓶新裝,除了宣示與日本共同維持與發展武力以抵禦武裝侵略,自1960年華盛頓簽訂了安全互助條約,同時將遭受攻擊認定為彼此危害,當中包含美軍駐日的條文內容。如今,美國也將「安全保障」納入菲律賓、英國以及澳州等國,隨著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透過「國際結盟」作為外交戰略,正以「第一島鏈」集結嚇阻北京政府。但事實上,美國盟友與日俱增,表面看似強化安全合作之勢,卻在「島鏈戰術失效」、「亞洲權力移轉」以及「歷史問題侷限」下注定失敗收場

島鏈戰術失效

美國多年提倡「第一島鏈」結合盟友關係打擊共產主義,向南經台灣、日本以及菲律賓等西太平洋島嶼,隨著1950年韓戰爆發以後,時任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在海上遏制蘇聯以及中國島鏈,成為此一戰略的歷史淵源。由於中國崛起帶動軍事力量,中國艦隊的急遽發展儼然驗證「島鏈戰術」終將失效。

中國潛艦技術已經展現一定程度的軍武發展,針對地緣戰略的太平洋佈局,去年更是打造「水下長城」的感測器網路,在中國沿海以及南海周圍,派出各式直升機以及巡邏機從海上浮標收集聲納信息,藉此監控敵方潛艇。中國積極掌握「制海權」,美國《華爾街日報》去年也稱美國潛艦全面碾壓中國的時代即將結束,隨著中國艦隊出現在第二島鏈(關島、雅浦島、伊豆群島、帛琉群島、小笠原諸島)與第三島鏈(澳洲、紐西蘭、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島)後方,象徵逐漸淡化且模糊第一島鏈封鎖區塊,美國即便極力展現安保合作來集結抗中也將徒勞無功。

亞洲權力移轉

中國擔任一個對抗強權的挑戰角色,逐步取代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支配地位,透過「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結盟已開發中國家為主體的「非親美派」,抵禦已開發國家為主體的「親美派」。中國正在龔固自身地位並且挑戰美國及其同盟,成功實現戰略上的亞洲目標進入全球願景,中國破紀錄去年和17個國家、地區升級外交關係,便是利用國際角力移轉亞洲權力。

美國同樣透過維繫世界工廠秩序打擊中國政府的亞洲布局,早在去年與日本針對中國在安全保障層面互助合作,今年春季開始共同培養半導體人才作為同盟,以「去中化」的脫鈎型態打擊中國,藉此強化地緣政治的產業鏈,但中國在產業鏈上仍然保有人力優勢以及市場量能,也讓美國及盟友間在經濟產業的考量上難以真正落實安保合作。

歷史問題侷限

美國之所以與日本簽訂《安保條約》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軍事援助計劃,但是亞洲各國多半都是日本當時帝國主義下的受害者,在大東亞共榮圈下的台灣、泰國以及韓國等皆被殖民,日本政府尚未解決的徵用工及慰安婦等爭議,美國抗中隊伍又在無法缺席日本的情況下,迫使歷史問題造成仇日情結在安保合作上產生侷限。

中國顯然無懼美國集結抗中的「穿梭外交」,畢竟美國須先針對日本與其他國家的「歷史問題」來做協處,去年尹錫悅接受《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專訪表示要以百年前的歷史要求日本「下跪道歉」令人無法接受,一度引發市民團體上街抗議,民眾顯然對於歷史正義的仇恨超越國際合作的熱忱,難怪日本至今除了美國,不曾與其他的國家建構相互保證安全的同盟關係。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葉倫(Janet Yellen)才剛結束中國廣州的會談行程,公開表示「廣泛而富有成果的」兩項倡議,藉此協助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也要推進經濟利益,凸顯美國仍與中國處於不平等的相互依賴,就更別談其他弱勢地位以及資源不足的同盟國,以此如何集結抗中!?

美國編織這齣宛如歷史三國「十八路諸侯」的討伐之勢對抗中國,卻在「島鏈戰術失效」、「亞洲權力移轉」以及「歷史問題侷限」下注定失敗收場,中國艦隊的急遽發展儼然驗證美國「島鏈戰術」失效,早已突破三大島鏈如何圍堵;美國忽視中國正在利用國際角力移轉亞洲權力,藉由經濟產業鏈來鞏固地位;安保合作本身過度樂觀且無視於歷史問題侷限,忽略其他二戰受害國家對於日本同盟的矛盾情節。

因此,安保合作下集結抗中儼然成功演出,卻在軍事戰略、供應鏈以及歷史因素上,終將失敗收場。

 

 

作者為專欄作家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