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木柵張家與集應廟 幫助傳奇英雄張李成打退法軍

聚傳媒/ 2024.04.18 06:30

木柵張家與集應廟    幫助傳奇英雄張李成打退法軍

木柵張家與集應廟 幫助傳奇英雄張李成打退法軍

照片為木柵集應廟,記者賴御文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提起被民間稱為「西仔反」的中法戰爭,很多人只知道當年是劉銘傳領軍戰勝,有的人還會提起霧峰林家的林朝棟曾經帶領臺勇協助清軍守住基隆,卻忘了來自木柵的傳奇英雄張李成,也曾經帶領臺勇協助清軍打贏滬尾(淡水)之役。

相較於林朝棟有許多傳記與相關研究、甚至還被拍成電影,同時期的張李成則是漸漸被遺忘,不只生卒年難以查證,連家鄉也傳出不同說法。

《臺北市志》認為張李成是來自臺北的木柵人,率領臺勇對抗法軍,不過也有記載說他當年率領的臺勇是來自三角湧。

根據清朝的官方檔案,張李成的本名為張阿火。他曾經是戲班的花旦,因不想被異族統治,響應抗法而號召一批臺勇前往參軍,在滬尾之役因為英勇而一戰成名,是戲班出身的戰爭英雄。

晚清遺老徐珂編撰的雜誌型刊物《清稗類鈔》(在西元1916年至西元1928年陸續出版),有一篇文章是〈張李成與法人戰於臺北〉,文中特別提到張李成「散髮赤身,嚼檳榔,紅沫出其吻」,這樣的形象非常鮮明,而且「超臺」,讓人想起最近幾年火紅的角頭電影。不過因為《清稗類鈔》內容有不少來自道聽塗說,張李成的真實形象是否如此,還要再研究才能確認。

張李成當年紅遍臺灣,還成為一些藝文創作的主角,不過後來就慢慢淡出眾人的記憶,如今連生卒年與家鄉都有待考證。直到西元2023年才有陳志豪助理教授發表的研究論文《清法戰爭與北臺灣武裝集團的動員》,找出一些文獻資料,初步的研究認為張李成應該是木柵張家的族人。木柵張家是最早來木柵開墾的家族,其信仰就是現在的集應廟,因此當年張李成動員到淡水抗法的臺勇們,應該就是靠著木柵張姓宗族以及木柵集應廟的人脈。

 

根據耆老的口述資料,一代名將張李成很有可能是生於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卒於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

安溪的高、張、林三姓,據說從唐朝黃巢之亂之後,就南下到安溪定居,一千多年來互相合作、聯姻。

明朝嘉靖末年 ,倭寇作亂 ,安溪縣治被毀;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安溪發生匪亂 ,一年才平定。到了清朝,鄭成功與鄭經幾度搶奪泉州的安溪等地;除此之外,在乾隆之前,地方上還有猛虎為患。於是高、張、林三姓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紛紛一起來臺,在文山地區開墾。木柵張姓以啟字輩及光字輩為主,共有八支,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張氏初勘木柵,發現地廣人稀,於是號召原鄉鄉親同來;經常與山上下來的原住民發生衝突。當地曾經發生十一人殞命的事故,所以被稱為十一命。墾民在景美溪南邊設立木柵以防禦,這是地方名稱的由來。

三姓從安溪來到文山,也帶來保儀尊王的信仰。到了咸豐初年,高、張、林三姓族人決定分開祭祀:高姓在景美、張姓在木柵、林姓在萬隆,各自興建集應廟來祭祀。

張姓族人在咸豐二年就已捐出祀田並且訂立契約,明訂「供尪公值年香祀之資」。現在的木柵集應廟是張姓族人在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興建,西元1978年重修,增加二樓建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