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洪仲丘案改變了台灣軍人犯罪的審判機制,非戰時軍人犯罪由軍法審判轉為民法管轄,旨在確保軍人的基本人權。然而,這一變革也引發了關於是否稀釋了軍紀的辯論。在義務役期從四個月恢復至一年的政策調整後,軍隊逃兵問題重新成為焦點。根據國防部的數據,過去五年內,逃兵案件有明顯的下降,但仍存在逃逸風險,特別是在役期延長的背景下。
2024年首次出現義務役士兵逃離營區事件,凸顯了需要強化軍紀教育和法律責任的迫切性。軍方以「刑懲併行」原則處理逃兵問題,不僅要求完成行政調查,還將依法追究責任,顯示出意圖嚴肅處理軍紀違反行為。此外,這起事件也反映了營區安全管理和監控的潛在漏洞,需要軍方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和預防措施。
專家建議,解決逃兵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加強新兵的軍法教育和軍紀觀念,從入伍的第一天起建立正確的法律和紀律意識。其次,優化內部管理和心理輔導機制,對於被列為重點關照的士兵提供及時的心理支援,降低逃兵的心理動機。再者,加強營區的物理安全和監控,防止士兵逃離。最後,對於逃兵和其他違法行為,應依法從嚴處罰,以嚇阻潛在的違紀行為。
透過上述措施的實施,旨在促進軍人法律意識的提升、維護軍紀的嚴肅性,並適應役期延長帶來的挑戰,確保國軍的戰鬥力和紀律建設不受影響。逃兵問題的有效解決,需要軍方、法律機構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