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胡文琦專欄】淺評七點中華民國與台灣共和國的虛實辯證

匯流新聞網/胡文琦 2024.04.15 04:15

【胡文琦專欄】淺評七點中華民國與台灣共和國的虛實辯證 207

胡文琦/親民黨發言人

針對前總統馬英九辦公室日前宣稱,「『台灣』不是國家,屬於中國(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的直球對決論述,其基本「邏輯推演」與「依法行政」的辯證方式勝過綠營立法院民進黨團的幹事長吳思瑤強調,「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在台灣『沒有人』能認同馬辦的說法」,「若台灣不是一個國家」,馬英九到底是哪一國的總統?的「個人解讀」。

以下從七點角度來論述中華民國與台灣共和國的虛實辯證:

其一,依照現行「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來說,輔以國民身分證上的「國家稱號」與「國旗符號」來看,馬辦立馬就打臉綠委吳思瑤的片面解讀。暫不論吳委員頗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偏狹意識型態堅持外,其說法從之前黨籍前總統陳水扁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我不能自欺欺人」外,更可從蔡總統在「全面執政、全面過半」的「超級大總統」優勢、817萬票史上最高得票下卻仍不敢「正名制憲」的行為可看出「其中虛實」。

其二,正因目前國號係由國父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所創建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肇建,至今「這個正式的『國家稱號』」一直昂然事實存在,至今未曾被消滅過,雖說在蔡英文執政下,斷交國家創下世界金氏記錄,唯至今仍有十餘個國家承認下,中華民國仍是我們目前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正式國家名稱」無誤,就連國共鬥爭時期、最後奪權成功的毛澤東都曾對外國記者遺憾表示,第一在1965年接受法國「人道報」記者馬嘉麗訪問直言,不該改國號,「把一個中國搞成了兩個」,第二在1970年接受美國記者史諾亦同樣表達悔意,毛澤東承認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錯誤。他稱假如不改國號,就會減少很多麻煩諸如加入聯合國與台灣問題等。

其三,從「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角度檢視,暫不論綠營「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建國理念,台灣確實就只是「地區」的「地理名稱」,這可從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國家統一前」用語,乃至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用語可以得到驗證。進言之,暫不論「鳥籠公投」的政治爭議,只要民進黨沒有透過合法公民投票,乃至「直接正名制憲」,世界國家裏並沒有聽過或實質存在過的「台灣共和國任何一天」,遑論是所謂的「中華民國『台灣』」的「這個國家」存在。更不用說近期其中國事務部吳主任亦提出「台灣前途決議文是『歷史文件』」,顯見民進黨一直不敢「直球對決」。

其四,以「『中』美兩大國」的「共管台灣」的默契來說,不管是從去年的「巴里島共識」,再到年初的「舊金山共識」下,AIT主席羅森伯格已五度密集來台,已見「『中』美」確實在嘗試建立「護欄」,而在「中共非中國」的戰略定義下,目前被中共定義為「獨上加獨」的賴清德,不止已從所謂「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以及「不管在什麼位置,都不會改變」的「戰略退縮」下,已然不提之前壯志凌雲的「有一天,台灣總統可以走進美國白宮」的說法,亦即台灣獨立或是台灣共和國至少在短期的可預見未來,就是阿扁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無誤。

其五,吳思瑤所謂的「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嚴格來說應改為「地區」,亦即置換為「『台灣』與『中國大陸』互不隸屬」才是「正辦」,因為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確實仍不是一個『正式國家』」,而更重要的邏輯謬誤則在於,果若以此番2024的總統大選得票率來說,賴清德準總統的得票率約在四成零五左右,且在國會亦退步成為第二大黨的狀況下,早已成為實質的「雙少數政府」,進言之,吳委員一席所謂「台灣『沒有人』能認同馬辦說法」,在邏輯語義學上是站不腳的,『沒有人』是不可能的。

第六,以目前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明文規定來看,「台灣當然不是一個國家」,不管是從賴清德準總統當選的第一天,美國現任總統拜登的第一句話即是,「我們不支持台獨」外,我們也確未曾看過台獨基本教義派「敢」直接嗆聲美國政府。因此,馬英九到底是哪一個國家的總統已可證明,就是不折不扣的中華民國總統,這亦可從馬英九首次訪問對岸中共政權時技術性說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總統等字眼」,而未被「中共『政權』」給當場直接駁斥可以看出。

最後,更重要第七點的「封印」觀念是,果若馬英九是「綠營所定義」的「叛國」,那對照之前陳水扁曾公開宣示的「小紙條『通匪』」,可讓「各方放心」的「『犯罪』自白」,不就更應以現行的「反滲透法與國安五法」等的「在地協力者」觀念論處,這不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才是?

照片來源:中天新聞網授權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胡文琦專欄】譴責有理但應勇敢正名

【胡文琦專欄】這麼多令人笑死的異形與外星生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