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投資理財不嫌晚 逆轉人生趁現在 從斷捨離開始 三年轉負債成百萬收入

理財周刊/ 2024.04.12 05:17

從低薪又負債的30歲,到堅定又從容的32歲

小時候想像30歲,應該是個小有成就,過得還不錯的年紀吧!但現實總是殘酷,我非但沒有職場成就,還欠下一堆債務。二○二○年,我因為疫情關係從日本辭掉工作回台灣,身上沒有錢支付防疫旅館的費用,也沒有能與其他人競爭的專長,投了履歷都石沉大海,最後幸運應徵上一份月薪33K的工作,反而成為我翻轉人生的珍貴工作。

「30節約男子」這個IG帳號是我在台灣疫情嚴重時成立,二○二一年五月居家上班期間,我想或許可以利用節省下來的通勤時間找點事情做,又加上我想整理自身的財務狀況,好好擺脫月光族的身分,於是以在IG公開記錄薪資的方式,讓公眾的力量約束我,也激勵自己養成儲蓄習慣。經營一陣子後,發現事情的發展超乎想像,我竟然不知不覺帶動起記錄薪資和存款的風潮!許多人也開始經營起投資理財的自媒體帳號,我才發現即使像我一樣普通的上班族,都擁有影響他人的能力,如果這個影響是正向的話,我就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一開始我的自我介紹是30歲33K上班族,寫下的口號是「因為低薪,所以更要存錢!」我效仿日本的家政婦理財帳號,試著記錄在台北領低薪的生活,以這樣的薪資藉由節約、理財還是有辦法生存下來。我以為自己只是單純地像其他人一樣記錄生活而已,但隨著貼文創作和粉絲數的增長,我才知道這樣低薪、負債的30歲,原來在很多人眼裡是失敗的,期間也接收到不少批評和嘲笑訊息,但不管是薪資也好、惡意的訊息也好,這些對我而言都只是人生的過程,我不會因為外在事物而影響我的內心。

在職斜槓兩年多後離開原本的公司,我的IG收入突破百萬元,業外收入已經高於正職收入,我選擇當個全職的自媒體工作者,利用我賺來的時間,好好過自己的理想生活,不想受限於公司的體制,也不想人生只有微薄的薪水過活。我必須改變過往的消費習慣和窮思維,斷捨離是我理財的第一步,它協助我釐清內心真正需求,讓我不再過著追逐錢的生活,也成功跳脫出不理智消費後賺錢的痛苦迴圈。

開口借錢前,先審視自己的財務

我的第一筆債務不是大學學貸,而是從小到大積欠姊姊的錢,前前後後也累積了十幾萬元。年輕時不懂事,時常還沒找到下份打工就輕易裸辭,加上有段期間準備轉學考,所以沒有工作時都是先跟姊姊借錢來紓困。

我是家裡排行最小的,養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就是每當手頭緊時,就會開口向家人借,有了幾次的借貸經驗後,不知不覺就會延續這種壞習慣,也讓債務越積越多。初踏入職場,身上的債務已經快累積到30萬了。

之後找了一間在台灣頗知名的服飾公司,擔任服飾的圖案設計師,月薪3萬2千元,進公司沒多久後,我的電腦桌布換上了一張六本木的街景照,提醒自己未來去日本工作的可能性。

當家人和我以為,終於有個看似穩定的大公司,可以讓我定下心來好好的累積工作經驗,並且專心還那筆30萬的債務時,心裡想去日本工作的種子竟莫名萌芽了。轉捩點是朋友因工作不順心,想要逃離職場去日本念語言學校,問我要不要再去日本生活一次。

我心想,這是一個好機會,畢竟上次留學是一個人去,這次如果有個伴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於是我跟朋友表明自己的存款狀況,朋友說他可以先借我25萬元左右,到日本找到工作後再慢慢還他,因此我的債務又增添一筆不小數字。

當然在借錢之前,必須評估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風險,是否能準時還款以及釐清借貸利率問題。如果跟我一樣多數都是跟家人朋友借的,或許還能商量延後還款或是不計算利息;借錢後也要定期審視目前債務狀況,假設有生涯規畫要考慮離職,也得思考離職後是否能負擔這些債務。

人生中一定都會有借貸的行為產生,以前會認為身上有欠債是不好的事,但接觸越多投資理財的知識後才發現,原來許多有錢人之所以有錢,多數都是藉由貸款來增加資產累積的速度,不過前提是必須清楚資金運用方式和它可能帶來的風險。

從斷捨離開始的存錢之旅

斷捨離是我理財的第一步,它協助我釐清內心真正需求,讓我不再過著追逐錢的生活,也成功跳脫出不理智消費後賺錢的痛苦迴圈。

一開始聽到「斷捨離」時,心想不就只是整理環境、丟丟物品嗎?為什麼很多人都提倡每個人都應該適當地斷捨離?等到我開始執行斷捨離後,才了解原來除了整理當下環境之外,多年的壞習慣也會隨著整理的過程浮現出來,例如我的囤物症、亂蒐集、購買不必要東西的癖好,這些習慣一直都隱藏在內心角落,只有我接受並面對這個問題時,才有機會改善。

開始斷捨離是從日本返回台灣時,當我回家整理從日本寄回的包裹,再看房間裡那些我沒在使用的物品,所有東西都在等著我好好整理,頓時覺得明明我是處在負債的狀態,為什麼可以買進這麼多東西堆積在房間,許多東西都只用過一次,或是好幾年沒用了,零散地占據房間許多角落。

我開始反思,為什麼要跟這些無用物品一起生活,會不會跟我的成長環境有關呢?

將視角延伸到家裡的環境,我發現一個很驚人的事實:在還沒有意識到斷捨離這件事時,我是一個對家裡凌亂無感的人,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型態,不會特別想去改變。我還會用一句話來合理化這些無法丟棄的囤積物:「以後應該還用得到,先放著吧!」而那些被我們視為以後還會用到的物品,就會躲在家裡的某個空間裡,除非家裡其中一個人狠下心處理掉,不然那些東西就會永遠在那。

我先從房間開始整理,把看起來能夠拿到網站上販售的集中在一起,再把剩餘的東西送人、丟棄、回收。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變得有點狠心,與過去的自己處於對峙狀態,我捨不得丟棄,也不小心把丟棄這個行為與浪費兩個字連結在一起。

但後來我才了解,當我沒在使用這個物品時,它不僅占據了空間,同時不使用其實也是種浪費。一個小小的轉念,我卻練習好久,在每次整理舊物品時,難免會陷入情感掙扎中,這個是誰送我的、那個是我花多少錢買到的,但我告訴自己:把一切都留在過去吧,很多事情過去就是過去了,太依戀過去的人很難走向未來。

斷捨離要做什麼?

斷捨離是一件神奇的事,它會協助你篩選掉不適合自己的,只留下真心喜愛的。在還沒有選擇哪些東西要留在身旁時,每個物品都像是同等重要,心中的秤子一直在左右搖擺不定,這其實並不是好事,表示很多事情猶豫太久,正代表你不夠了解自己真正的喜好。

了解內心需求,可以幫助你做出更適合自己的決定。不用聽取太多旁人的建議,人生的選擇權在自己身上,可以為自己做出對的選擇,這也是斷捨離教會我的事,因為我們一生中都不斷地在選擇中度過,該如何篩選就顯得重要。

初期整理時一定會猶豫,不妨設置一個猶豫區並訂個期限,如果時間到了還是沒使用到那個物品,就可以將它處理掉,一步步將身邊物品減少,只留下最重要的。

有些人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將家裡過於生活化的裝飾捨棄,家具盡量減少,布置得像樣品屋般,這樣的轉變是在斷捨離過程中,發現人需要的物品其實不多,將生活重心回歸到人本身,而身外之物只是維持日常所需的基本配備。將斷捨離、極簡融入日常,可以使人心情輕鬆無負擔,更能專注於自身想發展的事物;有些人則是追求色系、家具設計的統一,讓視覺感受更舒服。

雖然是從外在環境整理起,不過當我們在斷捨離的取捨之間,可以感覺到內心的變化,有時是拋下對過往的執著,更多時候則是感覺到內心被淨化了,對於許多事也就不再牽掛。

開始斷捨離時,區分「需要」與「想要」是一個重要的功課,我們常常是基於想要才購買的,這是非常正常的人類欲望,有些是別人擁有我也想要,有些則出自於自己的喜愛,更多人是為了讓別人羨慕而想要。

如果想讓生活與工作取得平衡,每月費用不超支,只要在購買前簡單區分兩者,就可以有效控管開銷。當自己認定眼前物品為想要時,就得好好評估一下是否有預算可以購買,如果沒有多餘的預算就不可以買,這是個很簡單的邏輯,沒有錢怎麼買?如果剛好有一筆預算可以使用,則可以換個角度思考,這個物品要花多少工作時間才能換到?反問自己願不願意花這麼多工時來換取眼前的商品,錢很難賺,真的有必要買進持有嗎?

不過如果有錢,也真的非常想要時怎麼辦?那就買吧!只要收支掌控好且存得了錢就好,用錢能滿足自己的欲望也是件很幸福的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