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健全生態綠網北海岸軸帶 9單位共研臺北赤蛙、唐水蛇棲地保育跨域合作

新頭條/ 2024.04.10 16:16

記者陳木隆∕綜合報導

為進一步健全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4月9日在臺北工作站召開「北海岸淺山保育軸帶暨其關注物種-臺北赤蛙、唐水蛇平臺會議」,邀集中央、學校及民間團體等相關單位,就目前保育臺北赤蛙及唐水蛇相關生物調查研究、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棲地營造、食農教育推廣等計畫,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共同研擬保育策略與復育方式。

包括臺北市立動物園、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國立宜蘭大學、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等9個單位,都參與這次會議。


▲北海岸淺山保育軸帶平台會議,尋求臺北赤蛙、唐水蛇棲地保育跨域合作。(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

主辦單位指出,北海岸淺山地區,在先民開墾時就形塑出水梯田、茶園等濕地,以及旱地鑲嵌地景,地貌特殊、生態資源豐富,提供野生動物健康棲息環境,其中臺北赤蛙及唐水蛇就是棲居的典型里山動物,其存續與人類農事活動息息相關。

又指出,臺北赤蛙過去是臺灣西部低海拔平地上非常常見的蛙種,如今在全臺灣卻只剩新北三芝和石門、桃園楊梅和龍潭、臺南官田,以及屏東內埔等地區,還存在少數野生族群;而唐水蛇主要棲息於水塘、水田或排水溝渠,早期臺灣全島和金門海拔500公尺以下都可看見,不過目前只剩臺北、桃園與金門有發現的紀錄。

多年來,歷經社會變遷、農產業沒落、耕地廢耕、農藥濫用、人口老化外移等因素,致使臺北赤蛙及唐水蛇生活場域急速萎縮劣化,保存牠們最後的避難所是所有單位迫切努力的目標。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107年起推動國土生態綠色網絡政策計畫,強調多方參與及資源整合,列出陸域關注區域,以地景的大尺度切入議題,聚焦於修補破碎化棲地,透過農、林、漁、牧等農業生產地景的多元策略,縫合淺山平原破碎棲地,力求生態與生產併肩而行,形塑社會-生態-生產地景,達成經濟、社會和生態永續目標。

更多生態保育及山林旅遊訊息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官網https://yilan.forest.gov.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