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陳婉真說故事》百年來影響台灣的大地震

優傳媒/ 2024.04.09 14:40

1906年梅山大地震後,台灣日日新報社將震災照片集結成冊。本畫冊由梅山代書江克圭珍藏,2015年訪問時由作者翻拍。(本文所有黑白照片均來自同一本畫冊,由江克圭提供)

 

作者/陳婉真

 

今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在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25公里,也就是很靠近陸地的花蓮市旁邊海域,發生芮氏規模7.2的地震。不只對花蓮造成很大的傷害,全台灣都有感,居住在雙北、也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的人士則說,這次雙北搖撼的程度,比九二一當年還嚴重。

 

可以想見,這是繼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以來,發生在台灣規模最大的地震。

 

震災次日嘉義廳正門,門柱旁建物已倒塌。

 

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網站說,我國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且經常有強烈地震發生。

 

從氣象署的資料會發現,台灣地震的頻率之高,超乎我們的想像。

 

氣象署說,他們從1991年起,開始啟用即時地震監測系統,取代傳統機械式地震儀,並增建地震測站,使地震偵測率大幅增加,目前每年約可蒐錄近4萬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約1千次。

 

台南監獄嘉義支監牆壁震倒,二名輕罪囚犯被壓死。

 

地震發生次數最多的,想當然是在1999年,主要是受到921大地震的影響,因為大地震後餘震不斷,那年共發生49,928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達3,233次。

 

而台灣從1901年至今一百多年來,計有102次災害性地震。

 

其中災害最大的、幾乎成為同一代人共同記憶的大地震,當屬發生於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關刀山地震」(又名「墩仔腳大地震」),以及25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

 

清朝統治下的台灣當然也有地震,只是,從文獻看起來,都只是地方官員往上呈報,或是記錄在地方誌上的文字而已,看不出官方有什麼積極的防災減災措施。

 

直到1906年的梅山地震,是震度7.1、深度6公里的淺層強震,總共有1,258人死亡,6,769棟房屋全毀,受災程度相當嚴重,也因而引起同樣地震頻繁的殖民政府的重視,特別委請日本地震學家大森房吉前來調查,他認為台灣的房屋多為土角厝,耐震度低;另外,部分災區有土壤液化的現象。

 

嘉義市內媽祖廟被震倒,媽祖無恙。

 

台灣總督府也發現,由於當時婦女普遍纏足,行動不便,導致震災中女性死亡比例比男性高很多,這個統計意外加快了纏足習俗在台灣的消失。

 

同時,因為震災受傷人數眾多,讓原本普遍害怕西醫(怕被開腸剖肚)的當年台灣社會,首度對西醫產生信賴。甚至為了改變居民喜歡土角厝房屋的習慣,台灣總督府加速了阿里山林業的開發,嘉義市的木造房屋也比其他城市來得多。

 

至於關刀山大地震,則是至今為止台灣史上震災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總共有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達17,907戶,半倒36,781戶。災後,總督府設置「震災地復興委員會」推動災後復興事業,並陸續於新竹、大武、新港(成功)、宜蘭等地設立地震觀察站,以增強對地震的觀測與瞭解。當時台灣各地都有壯丁被徵召赴災區救災的紀錄。

 

相對於日本政府對地震的重視,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後,除了最初宣揚的「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暫居心態之外,國民黨一黨專政下的官僚,幾乎完全不重視地震的長期觀測與震災的預防和研究,以致到了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政府是處於措手不及的情況。

 

梅子坑(今梅山鄉)郵便出張所(郵局)全毁 。

 

大家印象最深的是總統李登輝次日一大早即搭直升機到災區視察,還掃到了一名小女孩致死。此外從上到下一團亂。

 

亂歸亂,錢的事情中央政府倒是很重視,半夜一點多發生震災,中央立刻公布了一個捐款帳號,大量捐款湧入,導致台灣銀行的電腦當機。但你怎麼想都想不到,那個接受捐款的單位,竟是和地震八竿子打不著邊的「雜糧基金會」。

 

根據雜糧基金會官網的簡介中說:

88年10月04日本會奉行政院指示籌組「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商請總統府資政辜振甫先生擔任董事長,本會孫(明賢)董事長兼任該基金會執行長,雜糧基金會全體同仁擔任義工。

88年10月13日召開「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第一次董監事聯席會議,通過捐助章程、組織架構及內部辦事細則及財務處理準則等,並開始救助運作。

 

雖然過不久在眾多批評聲中,行政院後來作了一些修正,於災後第二年頒布《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九二一震災基金會也作了大幅度的改組,然而,最初的運作卻是一團亂,將各方捐助善款胡亂補助。

 

更可惡的是孫明賢退休後領了大筆退休金,卻是到中國擔任農業創業園區名譽顧問,把台灣尖端農技輸出中國,免費提供中國種原與技術輔導,被立委彭紹瑾批評是「殘殺台灣農業」的劊子手。

 

九二一大地震震垮了台中及南投無數災民的住屋,也震垮長期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政權,災後不久的總統選舉,民進黨第一次拿下中央的執政權,而地方親綠的台中縣市及南投縣長則全部落選,可見震災引起的民怨有多大。

 

震央"尾庄"地裂,深度為半人高。

 

1999年的台灣沒有《災害防救法》、沒有震災的救難設備、沒有搜救犬、沒有生命探測儀、沒有災後重建的SOP、全台灣找不到幾位專業心理諮商師,受災戶要靠到廟裡「收驚」,舒緩地震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 。

 

在幾乎什麼都缺的情況下,多虧許多國家的專業團隊前來協助救災,也有許多來自各界的賑災物資,連俄羅斯的普丁都贈送給台灣一堆原木(卻成為前南投縣長彭百顯被指侵吞震災捐款的重要事證),加上後來諸多資源的投入,總算在混亂中度過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救災歲月。

 

也幸而因為政黨輪替,災後的政府痛定思痛,除了加速重建的腳步,也快速立法,並一步步成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等救災專責單位;在建築法規方面並作了多次的加嚴修改,提高公私建築的防震系數;在電力供應方面也加強不斷電系統的建制,讓九二一震災的大停電現象不復發生。

 

魚藤坪斷橋,又名龍騰斷橋,原名魚藤坪橋,位於苗栗縣三義鄉龍騰村,為縱貫線鐵路全線開通前一年(1907年)所興建完成,該結構為磚造、鋼鈑梁及桁架梁混合型式之橋梁。被視為1900年代臺灣在工程技術的代表性結構之一,在關刀山大地震中損毁,九二一大地震後被指定為震災紀念物,也是苗栗縣的縣定古蹟。(圖/陳婉眞攝)

 

再加上近年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及手機的普遍使用、無人機的普及…,時隔25年,在這次花蓮大地震中,我們明顯看到台灣在災害防救能力方面,早已遠優於當年,連國外媒體都贊譽有加。

 

身處全世界最頻繁的地震帶,我們只能學會在生活中與地震共處,讓災害來臨時可以降低生命財產的損失,而這又讓我們回顧起157年前在台灣北部發生的地震,根據《淡水廳誌》及學者研究說:

1867年12月18日,北部地震更烈,災害亦更大,基隆城全被破壞,港水似已退落淨盡,船隻被擱於沙灘上,不久,水又復回,來勢猛烈,船被衝出,魚亦隨之而去,沙灘上一切被沖走。

 

估計那次地震規模約為7.0,海嘯高度達8公尺。沿岸居民從700戶,剩下16戶,估計至少有數百人以上死亡。地震倒塌有數百戶民宅,沿岸浸水的家屋約有二百戶。可見災情之嚴重。

 

九二一大地震被稱為集集大地震,事實上震央是在南投縣國姓鄉的九份二山,這間房子的上方整塊山頭位移到一公里外形成兩個堰塞湖,可以想見當時山崩地裂的可怕景象。這間唯一倖存的房子成為傾斜屋,進入裡面無法站直,目前此處被規劃成為國家地震紀念地。(圖/陳婉眞攝)

 

那次海嘯影響範圍,包括瑞芳、萬里、金山一帶,剛好核一、核二廠都在附近,這兩座核電廠雖然已經先後除役,卻因為找不到核廢料儲存場,高污染的燃料棒等核廢料都還存放在廠區。

 

我們看這次花蓮地震,新北甚至桃園都傳出屋損的災情,絕大多數震傷的建物都是九二一震災之前所興建,耐震程度堪憂,我們更難想像,以雙北地區人口密集的程度以及危老建築物之多,萬一發生地震又引發海嘯,萬一震毁了核電廠的老舊廠房,那將是一埸世紀大災難。

 

期待即將上任、來自萬里核二廠附近的準總統賴清德好好正視這個問題,因為在防震防災的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