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專欄】歐美多元文化的挑戰與台灣多元文化發展困境

銳傳媒/張正修 2024.04.06 04:55

一、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關聯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是指:以肯定的想法來歡迎《文化和社會的多樣性》的思想。另外一方面,人們也可能聽過,在歐洲各國,多元文化主義被認為是失敗的。

如果將前面有關多元文化主義的定義進一步做細分,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說法:多元文化主義強烈主張「文化的多元性與平等性」,而從自由主義者的立場來看,多元文化主義是容許《文化差異的多樣性》。

多元文化主義所容許的範圍包括:1、社會多元成員之既有狀態;2、複數文化的共存;3、承認眾多歷史的傳統。簡單來說,文化多元主義是承認《各式各樣的人們的世界觀》。多元文化主義是要求:不同人類的世界觀和其狀態,在既有的公共空間中要受到公正對待,並被承認為是具有平等價值之物。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非常自由主義(liberal)的思想。
那麼,世界上有那些不同形式的多元文化主義呢?

二、多元文化主義的形式

多元文化主義是讚揚《包容種族、人種、語言、生活方式、宗教和價值觀等的多樣性》之態度,但其形式則因為國家不同而有差異。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來區分多元文化主義:1、英國的多民族共存形式,2、法國強調同化,
3、加拿大承認多種的差異和權利的「沙拉碗(salad bowl)模式,」4、美國推動的統合式的「熔爐模式(melting pot )」。
實際上,透過上述這種區分來理解多元文化主義是很困難的。因此,多元文化主義雖然有一個統一的名稱,但是基於不同的政策和思想,每個國家都在努力實現它。

三、對於多元文化主義的反彈

多元文化主義在世界各地促進了各種語言和民族的共生,但同時也產生了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反彈。

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反彈被稱為「文化戰爭(cultual wars)」。這種「文化戰爭」所主張的是:因為多元文化主義推動多樣性的結果,導致該國本來的認同在喪失中。以下舉美國和澳大利亞為例加以說明。

(一)在美國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反彈

很多人都知道,九十年代初期,共和黨政治家帕特里克·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 )對多元文化主義提出了反對,而「文化戰爭」一詞是源於帕特里克·布坎南的活動。其活動包括:1、宣揚《為了美國的信仰和傳統文化而戰》;2、這是有關《國民文化的規範價值和代表性成員的正當性》之戰。在帕特里克·布坎南的文化戰爭所包括含的要素還有:
1、取消為少數群體而設的優惠性措施(affirmative action),2、排斥移民,
3、將同性婚姻非法化,4、對國家象徵將之加以普遍化,並要強制實施,5、針對《就過去的暴力行為表示道歉、進行補償一事》進行抵抗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這與《承認多樣性的多元文化主義》是截然相反的思想。

(二)在澳大利亞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反彈

在澳洲,以眾議員保琳·漢森(Pauline Hanson)為中心的文化戰爭是非常有名的。
自從1970年代中期以來,澳大利亞一直推行如下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
1、隨著亞洲裔移民的增加,放棄傳統上的白人至上主義(白澳主義),
2、對於非白人、移民和難民,採取開放政策,
3、對於原住民的迫害歷史進行道歉和補償。
從1990年初開始,這些政策就引發了反彈。

下議院議員保琳·漢森主張:對原住民的補償以及對難民和亞洲移民的接受,會威脅到澳洲本來的認同和傳統。令人驚訝的是,儘管澳洲長達20年倡導多元文化主義,漢森的主張卻在澳洲獲得了廣泛支持。

(三)對多元文化主義反彈的理論

反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情形不僅存在於美國和澳大利亞。像日本這種傾向於將日本規定為單一民族的國家,乃至包括法國、英國等一直承認社會和文化多樣性的國家,也都發生了這種情況。

對於這樣的反彈,多元文化主義就對於《國家文化的統一性》和《認同的真正性》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換句話說,多元文化主義就國民國家的自我認同之形塑的問題提出理論、進行鬥爭。但是,這還是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什麼當人們提出尊重不同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主張時,會引發激烈的反彈呢?換句話說,是多元文化主義的內部存在著那些問題,而導致反彈的發生嗎?

四、多元文化主義的問題為何?多元文化主義是否失敗?

多元文化主義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一)對於結構性現實的不關心

第一個問題是與《追求多元文化主義的社會結構》有關的問題。雖然多元文化主義倡導並促進複數文化的共存,但是它沒有對以下的問題進行關注:
1、《對話和共生的場所》是由誰組成以及如何組成呢?
2、《誰》從《什麼樣的立場和理由》來承認異文化呢?

換句話說,多元文化主義沒有關注到《社會所具有的結構性現實》。結果,多元文化主義就陷入了以下惡性循環中:
1、《構成社會主流的成員之優勢》是在暗默當中被人們加以理解的。
2、主流社會被認為只要對於異文化顯示「寬容」就足夠了。
3、要求對於差異進行公正對待之負擔,變成不是由社會來承擔,而是由少數族群來承擔。

其結果是:造成社會不均衡的是主流社會這一邊,但是因為過度關注《要求改善不平等的少數族群》,結果少數族群就成為干擾社會和諧的麻煩製造者。

(二)公共空間是以中立性為前提

第二個問題是,多元文化主義未能對《公共空間實際上是由主流社會的價值觀所主導》這一點提出質疑。

倡導個人自由和平等的民主社會是以如下的看法為原則:

1、公共空間被視為是價值中立的場所,2、把社會成員當做是《處於同等地位的人》加以處理。

但是,事實上,公共空間深受主流社會的文化特色之影響。對此,多元文化主義並未將此當做問題加以質疑。

當我們看法國對戴著伊斯蘭教徒頭巾加以處罰的案例時即可以知道。法國實行一項政策,亦即在公共教育場合,不容許《包含基督教的標誌在內的所有宗教的象徵符號》(這個政策被稱為「laïcité政策」)。

[caption id="attachment_57184" align="alignnone" width="851"] 部分歐盟國家禁止伊斯蘭教徒戴頭巾參加公眾活動/you tube畫面[/caption]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一項自由的政策,但實際上存在著一個大問題,而其問題點是:
(1)把規定法國公共空間的語言和禮儀規範當做是不被文化特殊性所規定的無色之物加以處理,而使公共空間看起來彷彿是普世的。
(2)「異文化」被定位為是「特殊而且偏頗」之物,是與普世保持距離之物。
(3)因此在 結果上,這是不會改變法國國家的規範的。
換句話說,這是選擇不去碰觸如下的事實,亦即《公共空間已被歷史的特殊性給染上顏色》的事實。
(4) 將文化本質化、固定化
多元文化主義的第三個問題是主流社會將文化進行本質化、固定化。這我們可以以《亞洲文化在西方社會中的簡單例子》來說明。
以個人主義為規範的西方社會,可能會將亞洲人視為與自己不是相容的他人,其理由是亞洲文化(例如日本文化)具有和諧和團體主義等的特徵。
假如是這種想法的話,這會使得文化差異看起來像是從過去所持續而來的實體,而且文化差異看起來似乎是不會消失。
所謂《多元文化主義將文化加以本質化並使其固定化》,正是指上面這個意義。這樣的文化差異因為會成為排斥的理由,所以是非常危險的。
(5)自由民主主義的陷阱
最後一個問題是,多元文化主義無法擺脫法概念的陷阱。在我們所居住的自由民主主義社會當中,是以如下的想法為原則:1、個人是透明的主體,2、無論種族、性別或出身,人人在法律之前都是平等的。

儘管「民主原則」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理所當然,但自由民主主義的陷阱就在於《個人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上面。例如我們可以舉《是否應該取消優惠性措施?》的問題來說明。

所謂優惠性措施是指:對於過去的種族和性別的不公平,採取積極措施,以改正種族和性別上的少數群體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差距。換句話說,優惠性措施是像「黑人」或「女性」的集體權利。

但是,在現代的社會,被平等給予機會的個人,是與人種、性別無關而對於《個人在社會上是否成功》一事負責的,前一代所犯的錯誤不應該由當代的人來負責。因此,保障個人自由和平等保障的自由民主主義之原則與優惠性措施是不相容的。結果,保障個人自由和平等的多元文化主義甚至是會否定《想要改變產生現實不均衡的既有社會結構的政策》而陷入了陷阱當中。

如此一來,我們會意識到僅僅將被排斥的《他人》加以納入包容,而從自由主義立場加以維護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思考:是《誰》從《怎樣的位置》在產生社會規範呢?。

五、台灣多元文化主義的問題

從憲法加入尊重多元文化的條款以後,台灣現在已經走上尊重多元文化的道路。但是台灣與許多國家不同的是,在國民黨統治時代所強制施行的政策使得華語成為主流語言,而其他語言諸如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因為使用環境的逐漸消失而似乎走上滅亡之路,國家的母語政策似乎效果不彰,連年輕人也似乎漸漸習慣於接受華語成為自己的語言而把祖先的族語放掉。同化政策深植於中國人與華人的文化當中,所以中國共產黨就以國家機器為手段消滅藏人、內蒙、維吾爾人等少數民族的文化,馬英九到中國講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其實就是打壓多元文化的漢化思想的結果。這種以國家機器為背景的強迫同化思想在國民黨的體質當中仍然是強烈存在著。雖然台灣有多元文化政策存在,但台灣的公共空間是典型地把華語當做是主流,而民進黨似乎也不敢強烈去改變這個現狀,尤其為了使民進黨執政,其支持者反而會配合民進黨而在多元文化的主張上面不敢大聲說話,這其實是很大的隱憂。而在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合作之下,國民黨透過黨國體制所形成的文化打手其實是對其他文化打壓的一隻黑手,這就是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最大障礙。台灣的民主運動是在瓦解漢文化的單一主義,但台灣雖然取得民主,卻有可能喪失多元的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