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歐美接連放棄電動汽車(EV),新能源陷阱?

報新聞/編輯部 2024.04.02 22:48
圖/Shutterstock

文/黃清晏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著手發展「新能源汽車」(new energy vehicle),特別是電動汽車 (EV)。

近代科技創新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以下三點:

  • 大量投錢
  • 大量投人
  • 需要產業基礎(產業供應鏈)

電動車產業競爭是有三個主要關鍵:「成本、軟體和電池」

EV Battery Design courtesy of Tech Space

「電動化、智能化」是汽車的大趨勢,歷史趨勢往往不可逆,要麼順應,要麼消亡⋯

新能源汽車競爭,任重而道遠,圍繞新能源汽車所進行的大博弈,本質上是一場全球政治與經濟的大博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快速發展備受矚目,很多人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前景非常美好。

但是,近日歐美主導的汽車市場卻出現了一些變化,不僅英國取消了油車禁售令,連德國BENZ、BMW⋯等汽車巨頭也紛紛宣佈暫緩轉向新能源汽車。這些變化讓很多人開始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前景產生懷疑,中國汽車產業會否像日本氫能車(FCV)一樣遭遇失敗呢?

2002 年,Toyota 在氫燃料電池車輛計畫中,推出的第四輛原型車 FCHV-4

蘋果放棄研發十年的電動汽車,BBA為代表的西方汽車企業傳統豪華乘用車品牌BBA(BENZ、BMW、Audi)集體宣佈放棄2035全電計劃,為何西方國家集體放棄所謂的清潔能源革命?

先是福特(Ford)四成經銷商退出電動車銷售,接著蘋果(Apple)宣佈放棄造車專心搞AI。現在連BENZ也宣佈放棄2030全電動車計劃,繼續研發內燃機。BMW電動車首次被華為擊敗, 終於明白歐美為何放棄電動車。

根據BMW集團近期公佈的最新財報,在過去的2023財報,全年營收達到了1.2萬億人民幣,淨利潤超過了1400億人民幣。其中在中國市場銷量達到82.4萬輛,是BMW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市場佔其總銷量的32.3%(這意味著BMW賣出3輛車,就有1輛被中國人買走)。

所以,這些歐美車企在現階段競爭不過中國本土新能源車企,但是又不願意放棄傳統燃油車的優勢(看看BMW的利潤就知道),只能叫嚷著要延遲全面電動化的時間,背後繼續投入資金研發,畢竟又捨不得龐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塊超級大巿場。

而在此之前,歐盟也宣佈取消禁止燃油車的計劃,把內燃機解禁了。當初中國剛開始做電動汽車的時候也是一片不看好,甚至比起國產電車,很多人更看好日本的氫能源車(FCV)。

Honda FCV(氫燃料電池)概念車 2015年

全球電動汽車行業何去何從?

一、歐洲國家取消油車禁售令。

在全球歐洲國家一直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要推動者,在德國、法國⋯等國家,政府部門不僅對新能源汽車給予了資金補貼,還制定了相關政策推動其發展。

特別是「油車禁售令」的出台,更是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讓更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並購買新能源汽車。

Audi e-tron 車型:Q4 e-tron(左)和 Q4 Sportback e-tron

然而,近日英國政府卻突然宣佈取消原定於2030年啓動的油車禁售令,在英國之外,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宣佈推遲油車禁售令的執行時間,這些消息不僅讓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受到了影響,也給人們帶來了對環保政策的懷疑和質疑。

  • 相關案例(case study)分析說明:

(1)BENZ (Mercedes-Benz)

放棄全電動車計劃:「明智之舉引領未來」

除了取消油車禁售令外,歐美汽車巨頭BENZ也宣佈暫緩轉向新能源汽車。近日,BENZ宣佈放棄全電動車計劃,這一決策在汽車行業引起了軒然大波。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一決策的背景。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和新能源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動車市場呈現出蓬勃生機。然而,全電動車的普及仍面臨諸多挑戰,如續航里程短、充電設施不完善、電池回收問題⋯等。在這樣的背景下,BENZ選擇放棄全電動車計劃,無疑是對市場現實的自我清醒認知。

    那麼,BENZ為何做出這一決策呢?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全電動車市場尚未成熟,投入巨大且風險較高。BENZ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汽車製造商,更注重穩健發展而非盲目跟隨。其次,BENZ在混合動力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HEV)和氫燃料電池車 (FCV)技術方面擁有深厚積累,這些技術同樣具備環保優勢且更貼近當前市場需求。因此,放棄全電動車計劃,轉而專注於更具潛力的技術領域,無疑是二全其美的明智之舉。

MERCEDES-BENZEQS SUV 是該品牌首款七人座全電動 SUV

  這一決策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對於消費者而言,BENZ的放棄意味著他們將擁有更多樣化的選擇,不必再局限於續航里程和充電設施的束縛。對於整個汽車行業而言,BENZ的決策將引發對電動車市場更深入的反思和探討,推動行業向更加多元化、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那麼,BENZ放棄全電動車計劃後可能的後續發展如何呢?我認為,BENZ將加大對混合動力和氫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發力度,推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環保車型。同時,BENZ也將密切關注電動車市場的發展動態,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

benz GLE 2024 400e插電油電車型

根據BENZ官方發佈的消息,該公司將繼續投放更多的汽油車產品,並取消了此前制定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車計劃,這一舉動無疑給其他汽車品牌和車企大為降低了轉型到新能源汽車的動力。

誰說BENZ要放棄電動車?

肯定的是,BENZ在年度報告中並沒有提到「放棄純電動車計劃」的文字,之所以出現以訛傳訛,是因為BENZ在年報中針對原有的電動車計劃做出了調整:「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佔比,將從原來的100%大幅下調至50%」,所以簡言之,「是BENZ調整電動車計劃,而不是放棄電動車計劃」。

將電動車佔比(純電、插混)從100%下調至50%,意味著純燃油車將暫緩退出歷史舞台的腳步。Mercedes-Benz的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表示:「該集團將在未來十年內繼續投資內燃機產品的研發」。

賓士集團董事會主席暨賓士執行長康松林(Ola Källenius)

這裡實際包含了BENZ對全球市場兩方面的分析:

1)是現階段電動化產品的需求還未達到預期。

2)是電動化產品拉低了車企的整體利潤。

所以可以判斷,低利潤車型和新能源車的熱銷,是導致BENZ利潤率下滑的幫凶。此外,BENZ預計,2024年乘用車業務利潤將低於2023年,預計在10%至12%之間,意味著BENZ並不看好2024年能帶來任何積極的轉變。

  • 相關案例(case study)分析說明:

(2)蘋果公司(Apple) 放棄造車,真實原因說不出口?

在眾多的汽車品牌中,蘋果公司(Apple)無疑是備受矚目的存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

如果從更大的環境和趨勢層面來說,蘋果(Apple)如果執意要造電動汽車,很大的概率是,前期依然得轉讓大部分利潤給中國的電池企業和加工工廠。也就是說,如果蘋果執意要造大眾化的電動汽車,是繞不開中國供應鏈的,更主要的是,汽車跟手機完全是不同的成本和利潤分配體系。

蘋果手機很多雖然也在中國生產,但生產和配件的成本佔整個蘋果手機銷售價格的比重很低,一台8000元人民幣的蘋果手機,留在中國配件和生產廠家手裡的,可能還不到500元人民幣,而整個非品牌成本,也還不到2000元人民幣。但電動汽車就不行了,光電池的成本蘋果就壓不下去,一台30萬人民幣的車,續航要有競爭力的話,僅電池就得15萬人民幣以上,這種背景下,蘋果造車就算找中國的工廠代工(生產效率全球最高),那要想達到10%以上的利潤,估計車價至少要賣到70萬人民幣以上(10萬美元)。

實際上蘋果放棄造車,一個很大的原因,他是沒法說出口的。那就是因為蘋果沒法在中國以外,建立一條完整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而未來如果美國繼續將新冷戰戰略(去中國化)推動下去,蘋果的造車計劃更將遙遙無期。

也就是說,蘋果不造電動車的另一個原因是,「不願意給中國的電池廠家和供應鏈打工」。

如果蘋果真的想造車,只要進來中國設廠,蘋果汽車很快就可以從ppt變成現實。但是如果蘋果要想造一輛去中國化的車,那恐怕再過10年也不可能實現。這大概就是蘋果最終放棄造車的真實原因,什麼全面投入生成式AI,那不過是蘋果公司執行長Apple CEO庫克 (Timothy Donald Cook)最後的顏面,用來給自己一點尊嚴的下台說法而已。

Apple CEO庫克 (Timothy Donald Cook)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電動汽車(EV)就沒有這些問題呢,原因也很簡單,大家可以去看看「全球無人機(UAV)」市場,中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美國企業是如何「認輸」的。說穿 了,現在的電動汽車市場,跟前些年的無人機市場道理是一樣的。除了脫鈎、斷鏈、去中化打擊中國的企業,或者全部押注到基於晶片、能源算力、AI、虛擬IC積體電路化、超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外,確實沒有太多其他辦法,能卡住中國,但這也許會激發出更多創新的人類技術方向。

「智能汽車」是現代科技集大成的產品,汽車是人類第一大大眾消費品。

汽車今天在中國就有10萬億人民幣的產值,對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曾經美國、德國、日本經濟非常強大,重要的支柱就是「汽車產業」,未來的經濟支柱當然也是「汽車」。

作為歐洲經濟支柱之一的「汽車產業」,其重要性就更加顯現。這對於汽車產業佔據國家GDP比例接近十分之一的德國,尤其明顯。但目前德國的汽車產業正面臨雙重衝擊。

(1)源於俄烏衝突這個目前無法回避的大 背景。自2022年2月24日衝突全面爆發以來,歐洲 車企不但失去了來自俄國的廉價能源,之前在俄 國的投資也幾乎付諸東流。而受到各種變相「援烏捐」以及能源費用日益高昂的影響,導致其成本日益高漲。

(2)純電汽車銷售單就德國本土。2023年總共賣出了284.31萬輛新車(其中純電汽車達到了52.4萬輛),僅特斯拉在ModelY就有45818輛,位列全德純電汽車銷量榜首。此 外,Model3榜列第八,賣了15865台。整個Tesla品牌全年在德賣了61683輛電動汽車。

現在回過頭來看,跟蘋果(Apple)一比,特斯拉(Tesla)最正確的戰略決定,就是來「中國造車」。蘋果因為無法跟特斯拉競爭選擇放棄電動車項目。現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經是特斯拉全球最大的工廠,產能超過特斯拉全球的一半以上,可以說沒有上海超級工廠的落地,特斯拉(Tesla)現在應該已經被比亞迪(BYD)遠遠甩在後面。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

而且請注意,根據特斯拉官方公佈的信息,格倫海德工廠的第一階段產量目標為年產純電動汽車達到50萬輛,而下一階段目標,則是100萬輛⋯

建廠受阻的原因,來自於地方上。工廠所在的勃蘭登 堡州格倫海德鎮(Grinheide),針對特斯拉超級工廠的擴建項目,發起了鎮上全民公投。實際上,特斯拉(Tesla)的威脅,已經不局限於德國,而是整個歐洲的汽車產業。

特斯拉德國 Grünheide 工廠

《智能汽車》不僅僅是要把一輛車組裝起來,它還包括智能電機技術、智能底盤技術、智能車燈技術、智能座艙技術、智能駕駛技術、電池技術、電源管理技術、感應技術⋯這些技術從硬體到軟體,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這是從材料、精細製造、人工智能、物聯網⋯各種技術形成的整合,是當今人類各種技術優化的最高境界。

智能汽車不是僅在生產,而是要底層技術的專精研發。

汽車從本質上是交通工具,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證明,「速度、安全和性價比」是汽車的基本需求,凡是在這三件事下功夫的車企都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

但是這三個基本需求都是針對汽車駕駛者的需求,而現在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成熟,直接把司機給取代了,動搖了汽車原來的本質需求,因為自動駕駛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代表的是先進生產力,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後生產力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燃油車能自動駕駛嗎?不能!自動駕駛的基礎是探測設備、算法和數據,自動駕駛隨之而來的是車內的電子設備成倍增加,對電的需求急劇增加,燃油車上那個小電瓶根本帶不動這麼多攝影頭、雷達、大面板、車燈⋯等設備。

如果增加燃油車上的電池呢?那就會涉及到電池的充電問題,和純電車沒什麼區別,而且自動駕駛對電機的反應速度是對機械的反應速度的好幾倍,注定了燃油車的機械傳動對自動駕駛的配合永遠不可能達到電動車的水平。

蘋果從2023年宣佈造車,組織了龐大的團隊,花了數十億美元,最後以失敗而告終。這意味著蘋果已經失去了一個引領世界潮流的機會。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蘋果缺少一個龐大系統的綜合研發能力,美國已經不具有這樣的科技實力。看中國,今天智能汽車如日中天:「蔚來(NIO)、理想(Li Auto Inc.)、小鵬(XPeng Motors)、小米(Xiaomi)、比亞迪(BYD)、華為(Hwawei)」又把智能汽車帶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中國不是一家強大,而是數家獨霸,形成了智能汽車強大的群體。

蔚來汽車 ep9
圖/Shutterstock

中國不僅可以造出智能汽車的整車,從感應器、智能電機、智慧底盤、電池⋯這些基礎領域都是中國自己研發,自己生產的。今天中國有數個汽車超級工廠在建設,這是人類智能汽車最高水平的工廠。

蘋果已經失去了這樣的研發能力,蘋果不但做不出智能汽車,它的折疊面板手機據說也要放棄了。

很多人對智能汽車的理解就是一個自動駕駛,事實上智能汽車在安全性、舒適性達到了人類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需要想像力,也需要創造力,更需要強大的創新能力,這些綜合能力目前也只有中國有。

早在2014年,蘋果公司就開始籌備新能源汽車項目,並吸引了不少包括特斯拉前高管在內的知名汽車行業人才加入。

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蘋果新能源汽車項目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最終導致該項目擱淺。

蘋果汽車項目的失敗不僅讓人們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前景產生了疑慮,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思考。

據彭博社(Bloomberg News)報道: 蘋果公司已擱置並取消了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的所有開發計劃。蘋果汽車項目啓動已有十多年時間,期間投入了數百億美元,但最終決定這不是一個可行的項目。據瞭解,蘋果停止運作了近10年的造車項目,轉而投入生成式AI業務,從事汽車研發的員工將被調整至人工智能部門。數百名硬件工程師和汽車設計師將被調往其他團隊工作。

二、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現狀。

中國堅定的走電車這條路,不僅把自己走成了世界最強,還把日本的「氫能源車」(FCV)逼上絕路。

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就賣了595.2萬輛,比上一年同期增長34%。向國外出口了99.5萬輛,比上一年同期暴增99.1%。

而2023年,比亞迪(BYD)的銷量更是超過了特斯拉(Tesla),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

為什麼中國的新能源車從第一輛到第1000萬輛用了27年,但從第1000萬到第2000萬輛卻只用了17個月?主要是中國的新能源車太有競爭力了。

為什麼小米汽車(Xiaomi)SU7這個「後起之秀」的官宣造車才不到三年,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技術體系?Apple放棄了「Apple Car」構想,而小米代替Apple打造了智能手機和EV相結合的生態系統。就是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越來越完善,降低了造車門檻。小米汽車的性能超過了特斯拉和德國保時捷,但價格不到一半。

小米首款純電車SU7,動力分為 299 匹、374 匹兩種輸出

而如今,中國不僅有成熟的供應鏈,還有最成熟的技術人才,最領先的理念和巨大的消費市場。但也只有在中國,才能做好新能源汽車。

毋庸置疑,「新能源革命」,「清潔能源革命」是改變世界格局,引領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當然不可否認,西方國家利用所謂的碳中和碳達峰有利用技術優勢,打壓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目的,但這並不妨礙新能源革命的到來,對於汽車行業,無論是美、德、日、韓都是其支柱產業,也帶動了大量的就業,在燃油車領域內燃機引擎 (ICE)它們擁有幾乎所有的專利,中國再怎麼發展都是二流組裝廠的角色,中國龐大的市場被進口車和合資車佔據,所以中國想要在汽車行業的競爭中彎道超車,只能換賽道,最著名的中國科學泰斗錢學森(Qian Xuesen)在80-90年代就提出「中國發展電動汽車」的建議,雖然目前電動汽車依然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但近些年的發展中國的電動汽車的佔據大部分國際市場,無論是電動汽車最重要的電池原料、還是生產製造、還是市場、中國都有絕對的優勢。

錢學森
Getty image

     那麼為何西方國家會集體放棄,重新回歸燃油車呢?主要是有下列六點原因:

1)西方國家擁有大量的燃油車專利,雖然電動汽車發展迅速,但燃油車依然佔據絕大部分市場,它們依然在吃燃油車紅利。

2)西方國家的配套產業鏈依然是燃油車,重新構建電動汽車產業鏈耗資太大,並且今時不同往日,西方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躺在紅利上太久,已經沒有動力和魄力去艱苦奮鬥建新的產業鏈了。

3)2023年鬧的沸沸揚揚的美國傳統三大汽車廠,通用汽車(GM)、克萊斯勒(Chrysler)、福特(Ford)的罷工風波,最後以汽車公司的妥協宣告暫時結束。這其實也反應了一點,在新的能源革命的當下,無論是美國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想要調動資源去研發競爭都是有心無力。

勞斯萊斯幽靈

4)「電動汽車產業鏈」已經在中國形成,並且中國擁有大量的專利,2024年開年後各大電動汽車公司大幅降價,讓後來者無利可圖。

5)電動汽車要用電,俄烏戰爭,原來的廉價能源供給完全失。核能也因為內部鬥爭被砍,這也是歐洲在失去俄羅斯廉價能源後,電力價格暴漲的原因。電力價格沒有優勢,那麼電動汽車優勢會大打折扣,這也是歐洲主要發達國家放棄的原因之一。

6)西方國家就像圍堵中國5G,聯合組建的6G聯盟那樣,即使打不過你,但我不買你的電動汽車,就是要阻止你進入市場。

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應該放棄繼續發展電動汽車嗎?

可以肯定,中國不可能放棄發展電動汽車,也不會因為西方國家退出清潔能源革命(碳達峰、碳中和),中國就要退出。「今時不同往日」,中國不會像以前一樣跟隨西方國家的腳步去走,跟隨永遠只能做二流,創新才能當第一。

2024年初的時候,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就報導了特斯拉Tesla CEO 馬斯克 (Elon Musk)的一段話:「如果不設置貿易壁壘,他們(中國汽車製造商)幾乎會輕易擊敗世界上大多數其他汽車公司」。

FILE PHOTO: Elon Musk, CEO of SpaceX and Tesla and owner of X, formerly known as Twitter, attends the Viva Technology conference dedicated to innovation and startups at the Porte de Versailles exhibition centre in Paris, France, June 16, 2023. REUTERS/Gonzalo Fuentes/File Photo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這一市場的潛力和發展空間無疑是巨大的。

儘管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猛,但眾多歐美汽車品牌紛紛暫緩或放棄轉向新能源汽車,這一現象不禁讓人們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的發展產生了一些疑慮和擔憂。

三、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優勢。

中國發展電動汽車的優勢有下列五項說明分析:

1)中國目前在電動汽車領域佔據優勢,擁有電池原料優勢、技術專業優勢、龐大的市場優勢、以及電力價格優勢,再加上中國擁有獨一無二的特高壓輸電技術 (Uhv power transmission ),完全可以保證電力價格穩定且有競爭優勢。

2)發展電動汽車是中國彎道超車,並打破西方汽車行業壟斷的重要手段,中國才能擁有高附加值產業提升產業水平和工人待遇。

未來,汽車「電動化」只是上半場,「智能化」才是終極目標。中國在智駕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為全球描繪了一個更加宏偉的未來。

BYD 比亞迪已連續 3 年入選年度百大最具影響力企業,2023 年《Time》將 BYD 比亞迪評選為「 產業巨頭」。曾在 2021 年獲選為「顛覆者」的 Tesla,則連續 2 年未再入榜。

3)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2023年中國市場生產和銷售都突破3000萬輛,證明中國市場龐大,並且西方並不代表全世界,即使極端情況下第三世界國家還沒有能力消化,就是中國市場也可以短時間支撐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在不斷開發第三世界市場,不愁沒有銷量。華為(Hwawei)創始人、董事長任正非 (Ren Zhengfei)的一句名言:「你擁有最好的技術,最有性價比的產品,即使現在它們不用你的產品,也會在未來選擇你」。

4)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能源對外依賴過大,隨著俄烏戰爭,中東局勢緊張都影響中國的能源安全,並且美國控制了幾乎所有的世界主要能源通道,這對中國的能源安全威脅甚大,中國必須找尋新的出路,那麼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就是逐漸降低能源依賴,並且也可以作為移動儲能終端。

5)發展電動汽車不意味著放棄燃油車,也不意味著完全押注電動汽車,電動汽車依然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燃油車的智能化不如電動汽車,未來電動汽車的發展是智能化,雖然蘋果宣佈放棄電動汽車的研發,但其科技人員轉入AI產業,電動汽車智能化中國企業更加需要加快研發,掌握主動。中國並不會孤注一擲的發展電動汽車,中國擁有龐大的汽車市場可以支撐,無論汽車產業的未來是電動汽車(EV)或是氫能車(FCV)中國都不會再只是跟隨者。

中國理想汽車首款純電 MPV 理想 Mega,提供全球純電車目前最高的 5C 充電倍率、充電功率超過 520kW

西方國家此舉更多的是想要抱團打壓中國的發展,中國在純電動車的崛起挑戰了西方國家在汽車產業的霸主地位,就像西方國家聯合打壓中國的華為(Hwawei)5G,聯合組建6G聯盟一樣,並不是想要為世界貢獻造福人類,只不過是想聯合封鎖中國。美國擁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在歐洲能源危機時,美國能源公司大賺價差,所以美國汽車產業可以承受,但作為能源短缺的歐洲,能源價格高昂的當下,必然承受很大的壓力。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既面臨著重重挑戰,也蘊含著巨大機遇。儘管歐美汽車廠商暫緩或放棄了轉向新能源汽車,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前景不容樂觀,而更需要戒慎恐懼妥善因應。

Xpeng 小鵬汽車於上海車展正式亮相小鵬 G6_2023

儘管電動汽車在時尚、環保、安全、舒適、節能⋯等方面具有優勢,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無解」因素,並非十全十美,使其無法完全取代燃油車。列舉了八大原因供參,也是電動汽車急待解決的安全問題。

一、冬季續航能力

二、電池回收問題

三、保險費貴問題

四、二手貶值問題

五、電池自燃問題

六、高速耗電問題

七、技術層次問題

八、戰爭需求問題

西方國家集體放棄新能源革命,中國不必再做追隨者。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的不斷發展,相信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The post 歐美接連放棄電動汽車(EV),新能源陷阱?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