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土地公兼財神?是后土?真實身分揭曉

聚傳媒/ 2024.03.31 16:43

土地公兼財神?是后土?真實身分揭曉

土地公兼財神?是后土?真實身分揭曉

照片為烘爐地南山福德宮,記者賴御文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土地公信仰在臺灣非常普遍,諺語甚至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可見到處可見。

有農民在田裡祭拜土地公,祈求五穀豐收;有生意人把土地公當財神祭拜;許多墳墓也立碑祭拜后土,認為這也是土地公。這些眾所紛紜的民間說法都正確嗎?

根據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研究,土地公原本是農耕民族對於土地的崇拜,希望土地有靈,可以庇佑豐收。農民祭拜土地,當然是以自身耕種的範圍為主。

除此之外,周朝就有分封制度,分封諸侯,也分封諸神,包括土地公。

《禮記》針對祭法指出:「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漢朝的《孝經諱》:「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

「社」這個字,左邊的部首「示」,是祭壇的象形文字;右邊的「土」當然就是「土地」,意思就是土地的祭拜。社就是社神,周朝的社神不只一位,依照社的大小而各有不同,功能與地位都像是現在的土地公。

由此可見,土地公不只一位,而且轄區有大有小。從周朝一直到漢朝,都還有比社神更小的土地公,掌管的地方只有一家一宅的土地,也稱為土公或是土神。

農耕民族相信「有土斯有財」,這也是為什麼可以把土地公當成財神。

臺灣把土地公當成財神來拜的廟宇很多,還可以跟土地公借發財金,最有名的包括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烘爐地的「南山福德宮」,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到西元2024年已有285年的歷史;位於南投縣竹山鎮的「竹山紫南宮」,歷史也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到西元2024年也有279年的歷史。

至於后土,漢朝以前的后土都只是五行神兼社神,神格不太高。

《尚書》記載周武王要討伐商紂王之前,先「告于皇天后土」,也就是預先祭告天地。《周禮》、《禮記》也提及每當國有大事,包括出征、封賞等,除了祭告皇天,也會祭告后土。后土接在皇天後面,好像很重要,但是似乎一直沒有固定的儀式,不像祭天那麼隆重。

后土原本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的土神,也兼社神。但是這位社神是大地之神,只有一位,可以說是轄區最大的土地公。

《左傳》記載:「共工氏有子曰句(ㄍㄡ)龍,為后土。」傳說中句龍因為治水土有功,而擔任「土正」一職,也就是主管所有土地事務,後世把他當成后土之神來祭拜。

到了漢朝,漢武帝開始以皇帝之尊,正式固定祭拜后土。元鼎四年(西元前113年),漢武帝在汾陰(現在的山西省萬隆獻)設立了后土祠,親自祭拜,從此之後許多皇帝除了祭天,也固定祭地,這才大大提高了后土的地位。

至於墳墓會為后土立碑,可能是受到唐朝的道教經典《太上洞玄靈寶轉神度命經》影響。該經提到「土地真官,安穩亡魂」,這很可能是後世常在墳墓安置后土的起源。

綜合前述可知,土地公有非常多位,轄區有大有小,其中轄區最大的是后土。

道教另外還有經典把女媧當成地皇,另外也有地母信仰,這兩者不相同,而且跟前述的土地公、后土的意思都不太一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