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肺腺癌EGFR患者復發率高,醫:早期肺癌術後搭基因檢測,助治療更精準避免腦轉移

優活健康資訊網/陳麗茹 2024.03.29 10:05

一名46歲IIA期女性肺腺癌病患,在術後接受標準化學治療後,第二年腫瘤指數不斷攀升但始終找不到任何轉移,後來因發現走路不太平衡、講話不順,經檢查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了腦膜。醫師表示,腦膜轉移是肺癌預後相當差的狀況,所幸此個案之後透過EGFR基因檢測找出因應的標靶藥物治療,且持續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定期回診,將病情即時控制,至今預後情況良好。藉此個案得知,若能再更早發現癌症及其突變基因,並提早開始使用因應藥物,即可避免腦轉發生。

台大醫院癌醫分院胸腔科吳尚俊主治醫師表示,肺癌在最新的癌登報告中顯示,45~50歲肺癌發生率比上年度高出7個百分點,但不是只有青壯年才會得到肺癌,他分享曾在碩士班新生體檢當中,發現年輕人有肺癌腫瘤的案例,這表示肺癌的發生似乎有年輕化趨勢。

醫建議40歲以上民眾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列入健檢項目 

吳尚俊醫師說明,以往肺癌的症狀包含久咳不癒、體重減輕、呼吸困難急促、食慾下降、反覆感冒與咳嗽症狀、肺炎等,但事實上很大一部份的民眾是沒有症狀的。他建議民眾只要咳嗽超過1、2週一定就要照X片進一步詳細檢查,特別是長期抽菸者、有肺癌家族病史等民眾,更應該加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才能及早發現癌症警訊。但他也提醒,不抽菸不代表就不會得肺癌,特別是台灣女性肺癌患者有9成是非吸菸者,原因可能與長期空污、家族病史、或有過肺結核有關,因此無論是誰都需多加留意。

早期篩檢不僅能提早抓出肺癌病兆,同時手術效果也較佳,不過,常規X光對於1公分以內的腫瘤敏感度不足,為避免此特性致使病灶沒有被發現,國健署推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是目前國際公認最精準有效的肺癌檢測儀器,小於1公分的結節都能被照得清清楚楚,更不會因為病灶被骨骼或器官遮擋而無法偵測到,因此他也建議40歲以上民眾,若自身經濟許可,可以將LDCT列入定期健檢項目。

吳尚俊醫師表示,以肺癌病人來說,由於復發率高,國際診治指引都會建議第二期之後的個案,術後要追加輔助性治療如化療或放療來減少病情復發,但隨著精準醫療概念普及,這幾年發現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標靶藥物能輔助減少復發機會並延長存活率。

第三代標靶治療可助患者降約8成復發風險

吳尚俊醫師說明,肺癌在第IB、II、III期術後分別會有45%、60%、75%的復發機率,對第三期病人來說,在4人當中就有1人會在5年內會復發,復發風險相當高,因此肺癌病患術後絕對必要搭配輔助性治療。根據臨床資料顯示,目前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比沒有帶基因突變的病人復發率或腦轉移機率還要更高,對此吳尚俊醫師也指出,台灣肺腺癌5~6成的病患幾乎都帶有EGFR基因突變,因此若能在術後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身是否帶有EGFR基因突變,對於後續的精準治療有相當好的助益。

對帶有其基因突變的治療方式,吳尚俊醫師表示,若術後能搭配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不僅能減少77%復發風險,也能降低51%的死亡風險,特別是針對更容易復發的第三期病患,他認為治療效果更加明顯。

最後他也呼籲,肺癌幾乎已經是台灣人的新國病,不管是否為高風險族群,都建議能夠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作為40歲以上族群健檢的項目之一,針對高風險族群之民眾國健署也給予篩檢補助,如果是早期肺癌病患,特別是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個案,現今研究指出,在術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對存活率有相當好的效果,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如果能將疾病控制好,享有更長的存活期,對生活品質與心理壓力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