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 象鼻族 銀杏颱風

左岸遠方/馬英九祭黃陵 勾起近80年前兩岸往事(張鈞凱)

獨家報導/獨家報導 2024.03.28 07:00
圖/獨家報導主筆室製圖

獨家報導 張鈞凱/評論

馬英九即將於4月1日至11日再度率領台灣學生赴陸訪問,其中一項公開行程,是至陝西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也就是一般稱的「祭黃帝陵」或「祭黃陵」。許多人或許更為關注「馬習二會」,但「祭黃陵」的安排卻饒富政治涵義,更勾起了一段被台灣人遺忘的歷史往事。

先談談政治涵義。每年在陝西省黃陵縣舉行的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活動過往都由陝西省政府主辦;從2023年開始,首度由國台辦、國務院僑辦、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與陝西省政府共同主辦。換言之,陸方提高了祭黃陵的政治層級,由地方上升至中央,其背後或與對台力推的「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有關,例如去年中共中央與國務院發布的「兩岸融合發展意見」,其中便提到鼓勵「尋根謁祖」等兩岸社會人文交流活動。

不過這也倒不是要說馬英九「配合中共統戰」,或是「中了統戰的計」,畢竟馬英九本人從不隱藏其強烈的中華民族情懷。過去的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通常是由內政部長代表主祭,但馬英九擔任總統8年期間曾6度親臨主祭,本身就體現了他對祭黃陵一事的高度重視。

「台灣光復致敬團」成員合影。(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提供)
「台灣光復致敬團」成員合影。(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提供)

而若要說祭黃帝陵已成「中共統戰工具」,那也大可不必,因為此說法完全悖離了台灣真正的歷史脈絡。今日相當一部分台灣人,或已不再接受「炎黃子孫」的身分認同,甚至連「中華民族」的DNA都想徹底消滅。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台灣人「拒當中國人」,其實是近十幾二十年來在政治人物與教科書引領改造後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原始樣態,更非常態。

眾所周知,1945年台灣光復、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人人興高采烈。已故的民間台灣史專家曾健民,曾編著過一本書《1945光復新聲──台灣光復詩文集》,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台灣社會對於回歸祖國的興奮之情。

受日本異民族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他們的民族情感與自我認知,便體現在光復隔(1946)年由林獻堂(台中)組織的「台灣光復致敬團」。該團成員包括李建興(台北)、林叔桓(台南)、鐘番(新竹)、黃朝清(台中)、姜振驤(新竹)、張吉甫(高雄)、葉榮鐘(台中)、陳逸松(台北)、林為恭(新竹)等十位台籍菁英。

來自台灣的一行10人,自8月29日出發,從台灣到上海、南京、西安,前後遊歷大陸37天。其中一站即在陝西耀縣遙祭黃帝陵,由葉榮鐘起草的祭文開宗明義強調:「台灣650萬同胞,脫離日寇統治,重歸祖國版圖」。林獻堂先生在南京的談話則表明:「應知台胞在過去50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壯烈犧性,前仆後繼,所為何求?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他還宣示了「台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之一,在於「擬前往西安,謁黃帝陵,拜告以台灣600萬炎黃子孫,2300餘方哩版圖已歸祖國,藉表台灣同胞拳拳之誠」。

據丘念台回憶錄《嶺海微飆》記載,「台灣光復致敬團」前進黃陵縣祭黃帝陵的計畫最後因故「壯志未酬」,只能在相距百餘里外的耀縣郊外山麓中山中學體育場舉行遙祭儀式。60年後的2006年,「台灣光復致敬團」原成員幾乎凋零殆盡,僅餘團秘書林憲(時年88歲)一人,遂由林憲率致敬團後人赴黃陵致敬並立碑,一圓先人遺願。70年後的2016年,再有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一行20人,組團至黃陵祭拜始祖。相關文獻資料,後由丘念台姪女丘秀芷編為《親和第一莫相仇!》一書。

這一段沒有寫在歷史教科書裡的往事,恰恰印證了台灣先人無論在情感上抑或認識上,都與中國大陸存在著緊密的連結,甚至不為日本殖民統治者的鐵蹄而改變。國共內戰造成兩岸長年分裂,再加上白色恐怖的政治肅殺,台灣與大陸的歷史記憶變得日漸稀薄,只剩下斷簡殘編。就算李登輝之後歷任領導者推動台灣史教育,又為了符合政治正確的史觀,許多實存的歷史,只能被迫隱沒進政治迷霧之中,任憑兩岸走向「近親憎惡」。

兩岸關係說複雜其實並不複雜,許多得以共頻對話的契機,都靜默地存在於歷史線索之中,就看我們願不願意放下政治所建構出來的成見與敵意,將這些線索俯身拾起,並轉化為兩岸擁抱和平、修補關係的基石。馬英九知不知道「台灣光復致敬團」的歷史,雖不得而知,但祭黃帝陵的行程安排,讓這段近80年前的史實出土見光,台灣社會在看待兩岸關係發展之時,又多了一個值得駐足反思的機會。
(作者為《香港01》駐台灣首席記者,廣州暨南大學講座教授)


更多《獨家報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