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27 14:10:29)為促進國產青梅產業發展,農業部農糧署今(113)年輔導主要產區農民團體於產地與都會區辦理236場次食農教育活動,除展開一年一度的梅子產季推廣活動序幕外,將邀請消費者前往產地,在自然美景與結實纍纍的梅樹下,透過生動的專業導覽解說了解產業故事、體驗手採青梅及自製脆梅或釀酒等樂趣,另提供各式各樣的國產青梅產品,一次滿足消費者五感體驗,邀請全國民眾把握產季前往各活動現場共襄盛舉!
季節不能訂製 季節感可以自製 農糧署說明,臺灣青梅栽培面積約3千3百多公頃,其中手採梅主要產地為南投縣信義鄉、仁愛鄉、水里鄉、高雄市桃源區、六龜區及花蓮縣富里鄉等地,主要產季為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尤以清明節前後為豐產期。青梅屬加工型作物,當梅果成長至外觀鮮綠或略帶緋紅之6、7分熟適合做成脆梅,外觀漸黃轉熟至8、9分熟時則適合做成Q梅,而兩種熟度的梅果都可製作梅醋、梅酒;在醃釀過程加入其他食材就可以製成紫蘇梅、紅茶梅、薑汁梅、蜂蜜梅或是白蘭地、琴酒、萊姆梅酒等多元加工產品。此外,受當年度各產地的氣候、梅子熟度或醃製環境變化都會影響產品的香氣與滋味,也賦予了梅加工品專屬的獨特風味。 該署進一步說明,今年整體梅子產量受去年颱風影響預估部分產區將減產,目前即將進入產季,邀請全國消費者親赴產地,來一場親自手作釀造的沉浸式體驗,為日常生活帶入季節儀式感,創造專屬的梅好記憶!各地食農教育舉辦時間、地點及聯絡資訊,請詳見附件1。
歷久彌新興不退 輔導青梅產業全面提升 農糧署表示,近年來消費型態改變及消費者對食安日漸重視,為提升國產青梅產業競爭力,在生產面積極農友導入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同時推廣樹體矮化、合理化施肥等生產管理技術;在加工面則輔導農民團體與學研單位合作開發青梅加工產品,並鼓勵加工業者採購國產青梅製成各式加工產品,以因應市場需求;另在行銷面則結合在地特色產業,輔導農民團體舉辦導覽解說、手作體驗及料理品嚐等活動,搭配農產品展售,促進地產地消,相關農會優質產品資訊詳見附件2,期待大家多多參與及選購,以實際行動支持在地辛勞的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