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曾沛騰/新竹報導】小文(化名)是一名17歲女學生,升上高三後,接連面對段考和模擬考,同時要準備學科能力測驗,造成情緒低落,緊張不安,出現失眠、食慾差、動力下降等病症,雖然接受藥物治療,卻出現容易嗜睡的副作用,導致溫書進度落後,情緒更加不穩定,甚至會焦急到不斷哭泣,難以專注,出現放棄念書的念頭。 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林洪異醫師,診斷為憂鬱症合併焦慮,經醫病溝通後,安排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 在兩週的療程後,小文的憂鬱和焦慮症狀明顯改善,且加上藥物治療,漸漸掌握學習的步調,順利完成學測考試,最後透過繁星計畫,錄取理想的校系。
林洪異醫師表示,人生歷程中,會遭遇各式各樣的壓力,尤其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可能會引發超乎想像的劇烈變化。 如果大腦一直感受到無法負荷的壓力,卻沒辦法遠離或調適,將使腦神經細胞損傷,腦內激素分泌失調,產生情緒障礙或行為困擾,影響一般日常運作。 當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會導致憂鬱症或焦慮症發病。
林洪異醫師指出,憂鬱症和家族史與基因遺傳有關,以及個案的個性,本身如果是偏執、完美主義,或是低自尊、悲觀負向,對於情緒比較敏感,亦會容易出現憂鬱的傾向。 另外,外在環境壓力也可能造成情緒變化,不論是過去的創傷經驗,或者是生活中父母親和其他親友長輩給的壓力,甚至同儕間的競爭。 當孩子遇到課業壓力或學習困境,沒有動力念書,可能是對學科沒興趣而動機不足,在學校遇到人際關係互動不佳等,家長在給建議之前,不妨先同理孩子的自身感受,再找出原因,探尋可行的解決方法。 如果孩子不喜歡讀書,要去了解孩子對未來的規劃和想像,一起討論探索,引導孩子共同達到目標。
林洪異醫師提到,如果發現孩子有三大情況,可能有憂鬱焦慮或情緒困擾的徵兆。 首先,情緒異常低落,悶悶不樂;第二,常常過度緊張,擔心事情做不好;第三,特別容易發脾氣。 如果以上表現頻率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強就是警訊,進一步若影響到睡眠及食慾,且言談和思緒內容有所變化,或是造成活動力、注意力變得跟之前的狀態非常不一樣,父母親都要特別注意,很有可能孩子已經患有憂鬱症。
林洪異醫師指出,經顱微電流刺激(英文名稱為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簡稱CES),是以百萬分之一安培的極小微電流刺激大腦,過程中會利用導電耳夾,從兩側耳垂把電流傳遞至腦部,幫助神經調和並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讓大腦更放鬆平靜。 適應症包括失眠、焦慮、憂鬱、疼痛等,適合對藥物副作用敏感的患者。
林洪異醫師提醒,每位病人對同樣療法的反應與效果會有差異,有些病況較為複雜,仍須搭配藥物和心理治療,或是維持更長時間的療程,方能減輕症狀。 因此建議至身心科或精神科門診,經由專業醫師診療後,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才可保持健康的身心靈。
The post 升學壓力大 17歲少女出現憂鬱症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