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先進國家回歸產業政策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新挑戰

銳傳媒/張正修 2024.03.23 03:57

尚未就任的賴清德總統最近去竹科,與半導體業界展開座談。這已顯示出賴總統對半導體產業之發展之關心度非常高。不過,要注意的是:全世界都在回歸到產業政策當中,要積極發展以半導體為中心的科技與產業。

一、OECD與IMF的報告

目前,各國都出現了很明顯回歸「產業政策」的趨勢,對於這個趨勢,國際機構的分析都相繼出爐。所謂產業政策指的是:政府在特定產業為了實現政策目標而積極干預、介入之意。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高漲,國與國之間的技術競爭就日益趨於激烈。自1980年代以來,在事實上已消失的「大政府論」就再度興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3月20日所發布的報告「產業政策的回歸」顯示,去年全球推出了超過2500項的產業政策。韓國銀行宣布:「全球每年新推出的產業政策數量,是從《2010年至2019年的年均約250項的水準》,增加到《2021年至2022年的年均約1600項》,這增加了約1.6倍。」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近年來先進國家紛紛推出《在過去主要是由新興國家所使用的產業政策牌》。IMF解釋說:「去年的所有產業政策中,有48%來自美國、歐盟和中國。先進國家在利用產業政策方面,是比新興國家更加積極。」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比IMF更早發布了一份名為「產業政策的回歸」的報告。OECD解釋說:全球經濟危機、製造業之就業減少等全球化的副作用、供應鏈的崩潰、碳中和的發展等因素,再度提高了產業政策的必要性。

二、美國拋棄了傳統的「華盛頓共識」

很諷刺的是,在回歸產業政策的浪潮當中,比任何國家最先站出來的竟是在過去30年引領全球化的美國。自1990年代以來,美國一直強調所謂美國式的市場經濟體制-「華盛頓共識」,亦即由「自由貿易」和「市場主義」所代表的美國式市場經濟體制。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的製造業和中產階級的崩潰開始暴露出來,於是人們就開始警覺到華盛頓共識是存在著漏洞。

[caption id="attachment_55564" align="alignnone" width="720"] 圖/擷自X畫面[/caption]

對此,拜登政府的核心參謀蘇利文總統助理於去年4月27日在布魯金斯學會的演講中宣布,「我們沒有充分預見到『中國衝擊(China Shock)』對美國製造業所造成的巨大打擊」,並表示美國將要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結構。這個說法在事實上是預示了華盛頓共識的終結。

事實上,拜登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包括規模高達560億美元的晶片法和規模高達2710億美元的通貨膨脹抑制法,這個產業政策是以提升國內的產業競爭力和技術競爭力為目標的。

三、其他國家的產業政策

其他主要國家也紛紛回歸到產業政策。歐盟通過了「歐盟半導體法」,決定投入4300億歐元,要在2030年以前,實現其在半導體的全球市場中20%的占比,中國則提出了「製造2025」計劃,其目的是在2025年之前,能夠自己供給70%的核心製造業技術和零組件以及材料。

另一方面,與台灣處於競爭的韓國,其總統尹錫悅政府也因應美國的變化,相繼提出了「半導體超級群聚(megacluster)之建設」、「供應鏈基本法」等產業政策,但這未能滿足產業界的要求。漢陽大學經濟學系的河俊敬教授表示:「除了半導體之外,還需要去挖掘出新的收入來源,但韓國仍然是保持消極的態度。」韓國開發研究院(KDI)的鄭泰熙高級研究員表示:「我們需要跳脫過去的產業政策,並需要更積極的政策支援。」

四、小結

各國已經將力量用在半導體等產業政策的發展上面,台灣將面臨更大的競爭與壓力。如何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繼續走在最前端,將是我們最大的課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