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scool 小林村 高雄停水

「3月瘋媽祖」千萬別熱過頭!中醫授妙招「2茶飲+4穴位」預防中暑

優活健康資訊網/馮逸華 2024.03.22 09:00


農曆3月「媽祖遶境」無非是全台灣最熱鬧的盛事,許多民眾跟著媽祖走遍全台各縣市,但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走動時間長又常曝曬在太陽下,此時最怕中暑發生!彰化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劉宗昇建議,可透過喝2茶飲、按摩4穴位來預防中暑,更提供「中暑檢測表」提醒民眾自我觀察是否出現相關症狀。



劉宗昇表示,人體體溫調節中樞透過4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當外界環境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變差,在悶熱的感受下,人體的溫度調節不佳,就容易發生中暑的危害。



6類「中暑症狀」自我檢測

以下劉宗昇提供「中暑檢測表」,民眾可自我檢測是否出現中暑相關症狀:

  • 頭昏、頭痛
  • 虛弱、口乾渴
  • 肌肉痛、肌肉痙攣
  • 反胃想吐、反應變慢
  • 皮膚燙、體溫高
  • 意識不清

劉宗昇指出,在中醫典籍《景岳全書.暑證》中提到:「暑本夏月之熱病,然有因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總由於暑,故其病則有陰陽二證,曰陰暑,曰陽暑。」說明陽暑和陰暑的不同。



天氣悶熱又濕 小心「暑溼症狀」

另外,清代葉天士在《幼科要略》中,也提出「夏暑發自陽明,暑必兼濕」的觀念,當空氣濕度較高時,汗液蒸發速度很慢,人體即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暑濕病就很容易發生,其主要原因為「中樞下視丘腦-周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障礙。

中醫「暑濕病」常見的臨床分型及症狀,如下:

  • 上焦:頭暈、頭重、頭脹痛、肩頸僵硬強痛、身困身重、目酸澀、目模糊、身熱。
  • 中焦:胸悶、胸痞、噁心欲嘔、腹脹痛、腹瀉、食慾不振。
  • 下焦:小便不利色黃赤、灼熱感。

劉宗昇解釋,高濕度環境不一定會導致濕病,但若是人體内在功能失調,就會容易引起。這也說明了暑證的病理特色,多兼濕氣而成暑濕。而以西醫生理角度來看,50~60%的相對濕度對人體最為適宜,也不容易引起疾病。



日常保健2招預防中暑

那該如何預防中暑呢?劉宗昇建議民眾,可透過「2茶飲、4穴位」加以日常保健,能夠有效預防中暑狀況:

茶飲2帖

  • 薄荷菊花茶
    • 藥材:菊花二錢、薄荷一錢、紫蘇一錢、生甘草一錢
    • 作法:上述藥材洗淨後,用600毫升熱水沖泡開,浸20分鐘即可飲用。
    • 功效:清利頭目,理氣寬胸
  • 清暑益氣飲
    • 藥材:黃耆一錢、西洋蔘二錢、麥門冬二錢、香薷一錢、竹葉一錢。
    • 作法:上述藥材洗淨,用600毫升水量煎煮濃縮至300毫升,待涼後即可飲用。
    • 功效:補氣生津,清熱袪濕

按摩4穴位

  • 出現胸悶、噁心等症狀時:可按壓內關、足三里穴
    • 內關穴:手腕橫紋正中上2寸(約3指幅)
    • 足三里穴:膝蓋下約4橫指、脛骨旁開1橫指處
  • 頭暈、頭痛悶脹者:建議適度按壓風池、大椎穴
    • 風池穴: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其外緣有凹陷處,大致與耳垂平行
    • 大椎穴:項背正中線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時,項後正中隆起最高且隨俯仰轉側而活動者為第7頸椎棘突。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