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罕見!6歲童顏面骨惡性細胞肉瘤!3D列印+人骨拼圖,重拾笑容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4.03.22 16:20

「惡性梭狀細胞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骨頭或軟組織惡性(癌性)腫瘤,通常發生於四肢,並好發在四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常見的症狀包括腫脹、疼痛,以及受影響區域的明顯腫塊。而發生在顴骨部位,實屬少見,尤其幼年患者更是少見!

(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6歲的陳小弟,因持續半年右臉不對稱性突出至他院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右臉顴骨有一顆直徑約1.7公分的腫瘤,雖無疼痛、痠麻及其他顏面功能等症狀,但由於無法確認腫瘤性質,擬定治療方針,父母轉向臺北榮總求助,經超音波導引切片及次世代定序檢測診斷為罕見的顏面骨「惡性梭狀細胞肉瘤」。

臺北榮總醫療團隊考量到臉部美學及外觀的重要性,同時需要進行惡性腫瘤的根除性治療,除了化學治療外,使用最先進的「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圖一),進行精準、微創的腫瘤切除手術,並搭配使用「冷凍自體骨」達成生物性重建,術後七個月的追蹤顯示腫瘤無殘留、再發的跡象,陳小弟臉上完全看不出任何不對稱或開刀的痕跡,重拾罹病前的天真笑容。(圖二)

圖一、臺北榮總醫療團隊考量到臉部美學及外觀的重要性,同時需要進行惡性腫瘤的根除性治療,除了化學治療外,使用最先進的「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圖一),進行精準、微創的腫瘤切除手術,並搭配使用「冷凍自體骨」達成生物性重建。(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圖一、臺北榮總醫療團隊考量到臉部美學及外觀的重要性,同時需要進行惡性腫瘤的根除性治療,除了化學治療外,使用最先進的「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圖一),進行精準、微創的腫瘤切除手術,並搭配使用「冷凍自體骨」達成生物性重建。(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圖二、術後陳小弟臉上完全看不出任何不對稱或開刀的痕跡,重拾罹病前的天真笑容。(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圖二、術後陳小弟臉上完全看不出任何不對稱或開刀的痕跡,重拾罹病前的天真笑容。(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惡性梭狀細胞肉瘤常見症狀

「惡性梭狀細胞肉瘤」起源於存在全身各種如脂肪、肌肉、血管、神經、骨頭周邊結締組織之中的梭形細胞。梭狀細胞肉瘤通常發生於四肢,並好發在四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常見的症狀包括腫脹、疼痛,以及受影響區域的明顯腫塊。診斷的方式包括影像檢查、活體組織檢查和組織學檢查。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或標靶治療,具體取決於癌症的分期和位置。

罕見!顏面骨惡性細胞肉瘤

重建整形外科王天祥主任表示,以陳小弟的年紀來說是非常罕見的案例,罹患的惡性腫瘤位於右側顴骨,也非屬好發位置。顴骨提供中臉支撐、臉頰輪廓、臉部表情肌肉附著及下頷活動等功能。而顏面骨跟身體其他地方的骨頭特性不同,手術時需注意臉部對稱度、腫瘤完整切除、乳牙牙根位置以及兒童未來臉部發育等問題,陳小弟的腫瘤被顴骨包住,需要鋸開頭骨,又希望臉部傷口不能太明顯,所以需要手術前詳盡規劃,設計3D列印手術導引模型來輔助手術定位。

3D列印+人骨拼圖,提升手術效果

王天祥主任說明,傳統的手術方式,需要切開頭皮長達數十公分的傷口,醫療團隊使用「拼圖拼接」的概念,讓手術導引板分成數小塊,能順利地從病人眼角及口腔內的微小創口導入,再拼接之後準確的放在顴骨上。可精準的鋸開頭骨切除腫瘤,也能大大縮小傷口,這也是臺北榮總使用「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的第一個案例。利用這樣的方式製作模型,除了在手術中為外科醫師提供精準的腫瘤切除,有效的縮短傷口,也能夠在手術前讓病人及家屬了解醫療團隊如何進行複雜的手術,新型方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性。

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吳博貴主任指出,冷凍自體骨生物性重建技術可以保留病人自己的骨骼結構,更可藉由骨骼本身蛋白質功能的保存與周邊幹細胞的生長,達到骨骼的活化,因此可以達到較佳的重建後的功能與外觀。

重建整形外科王天祥主任說明醫療團隊利用「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為陳小弟精準、微創切除腫瘤。(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重建整形外科王天祥主任說明醫療團隊利用「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為陳小弟精準、微創切除腫瘤。(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兒童血液腫瘤科顏秀如主任表示,「惡性梭形狀細胞肉瘤」的處理需要完整切除,但要於臉上完整切除腫瘤,勢必需要犧牲正常組織,為減少臉部正常組織之傷害,讓陳小弟接受數次化學治療以減少腫瘤大小,並於術後接續數次化學治療。治療期間,陳小弟曾因食慾不佳進食量差,但在父母積極鼓勵下,也努力配合,所以血球恢復不錯,化學治療進行相當順利。

醫學工程部3D列印技術發展暨資源整合中心俞文展助理研究員解釋,虛擬手術規劃是透過醫學影像與電腦輔助設計的技術,以3D列印技術輸出解剖模型及手術導板,來協助醫師能夠在手術中按照術前的規劃來進行,從而精準且快速地執行手術、降低風險和提升手術效果。

俞文展助理研究員進一步說明,本次術前規劃,3D列印團隊利用陳小弟顏面醫學影像,圈出腫瘤外型、設定安全切除範圍並規劃切割面。其中,切割面的規劃是與手術醫師一同進行,要避開特定解剖構造以減少併發症之外,也同時考量臨床執行難易度,盡可能地降低手術風險。這種創新導板設計,並非現有套裝軟體就能夠完成,需充分掌握電腦輔助的設計技術,以及與臨床醫師密切合作的成果。從顏面骨、腫瘤3D影像重建、切割面術前規劃、手術導板設計到3D列印,包含手術導引板在術前的討論、改版與重新列印,大約橫跨七個工作天。

王天祥主任強調,中臉部缺陷的重建即使是對於最有經驗的外科醫生來說,仍然充滿挑戰性,隨著顯微手術及顱顏手術的進步,醫師能夠選擇用於顏面部重建的手術方式五花八門,例如人工植入物(金屬、合成骨替代物)、異體骨移植、骨游離皮瓣重建等,甚至是其他更新穎的治療方式,不過並沒有證據顯示哪一種重建方式是最好的,患者仍須與外科醫生共同決定適合自身的治療方案,從而達到最好的功能性和美觀結果。

【延伸閱讀】

乳房摸到腫塊就是乳癌嗎?鄭明輝醫師:5大乳癌徵兆是警訊

《周處除三害》陳桂林吃的便當是哪一家?營養師揭:油炸物5大健康風險

補鈣不只牛奶,起司也是好幫手!嚴可倫醫師:起司挑選4原則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3/9368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